石城县客家联谊会2015年工作汇报
发布时间:2016-02-29
2015年,石城客家联谊工作在石城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市客家联谊会的指导下,着力弘扬石城客家灯彩文化,注重客家文化基础实施建设和阵地建设,继续加强客家文化研究和客家联谊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成果,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光大发扬石城客家灯彩
一是延续一年一度的农民灯队贺新春活动。正月初一至十五,全县数十支农民灯队到单位、社区、百姓家中进行舞灯彩贺新年活动。二是正月十三至十五日,大由乡举行了“蛇灯会”;木兰乡举行了“板桥灯会”。三是推荐了一批县级、市级、省级、国家级灯彩传承人。四是在6月13日的全国文化遗产日,在爱琴广场组织演出了一台以灯彩为主的文艺节目,展出了100多幅的灯彩图片。五是组织了灯彩队到琴江镇敬老院、小松镇敬老院及一些社区开展了“灯彩下乡演出活动”。石城灯彩节目《丰收锣鼓》在12月13日参加了全省文艺精品节目汇演并在江西五套播出。
二、着力打造城区客家文化景观
1、从今年5月开始,政府投入近千万元,对国保宝福院塔、省保上柏永宁廊桥、杨村坊式亭进行维修加固,并加大了与宝福院塔相配套的宝福寺的建设力度。
2、投资6000多万元建设、展示石城客家文化产品的石城特色文化展馆——“雍和文园”于2015年3月份正式运营,目前主要展销石城灯彩、石城砚台、石城毛笔、石城根雕、石城土特产,成为了展示石城客家文化的重要窗口。
3、向省及国家建设部申报了大畲村、沙塅村、堂下村、礼地村、罗溪村、丹溪村6个传统古村落,现已过了省内评审,进入建设部审批程序。
4、启动了大畲古村落项目建设和大畲“南庐屋”古民居+民俗博物馆建设。此前,大畲村已经成为国家特色景观旅游名村。
5、12月下旬,正式启动了琴江客家廊桥建设工程。琴江廊桥工程总投资1.56亿元,桥宽72米,是一座融景观、交通、商业、行洪四位一体的多功能建筑。
6、规划打造“闽粤通衢”4A级景观:即在城区新建南迁博物馆,与闽粤通衢、郭头街、镇武楼、后稷庙连为一体,补客家地区没有南迁博物馆之空白,并有力地佐证客家石城丰厚的文化历史,形成契合客家水、陆两路迁徙的“闽粤通衢-南迁博物馆-古城门(北门+东门)-桂花屋(江西省太平天国展览馆)-琴江廊桥-宝福院塔(寺)-雍和文园(民俗博物馆)-旅游文化街(美食街)-湿地公园水上项目-回澜寺禅修中心”的县城“闽粤通衢”4A级景区。
三、认真做好客家文化专题研究工作
编辑整理好《石城文史资料》第九辑,全书12万字,彩色插页,大16开本,现已进入排版付印阶段;秘书长温涌泉撰写的《流光溢彩庆添丁——江西石城客家灯彩》一文在广东《客家人》杂志2015第1期刊载;理事李家崇主编《石城客家谚语》,20万字,于上半年出版,县政协财务为其解决印刷经费5000元;理事谢望春收集整理的《石城客家歌谣》,近50万字,将于2016年付印;《石城文化大观》一书,约30万字,至年底已基本完成初稿。投入30万元,邀请客家文化专家组成编撰组,从6月开始,对石城方言进行全面收集整理研究,编辑出版《石城方言志》《石城方言辞典》,现已完成资料的采集工作,进入整理编辑阶段。
四、《走遍石城》一书终于出版发行
由石城政协主席、客联会长带队,客联会全程参与,邀请本县摄影界、文学界部分成员组成调研组,历时近三年,走遍了全县10个乡(镇)132行政村1881个村小组,采取访(老者)、听(介绍)、看(实景)、查(志书)等方法,以摄像、摄影、录音、笔记等形式将其特色建筑、特色民俗、特色产业、特色人物、特色环境全部记录下来,通过对全县自然生态信息与人文景观信息的全面采集、整理,大型图书《走遍石城》终于编撰成书,并于4月中旬正式出版发行。《走遍石城》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大16K,1100P面,150万字篇幅,其中图片5700余幅,文字21万,集140余位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作品,全面、系统、真实、形象地推介、宣传石城,为留住乡愁、扩大石城对外影响力发挥积极作用。
五、积极参加活动,加大石城客家文化推介和联谊力度
一是9月11日,组织部分客家文化研究专家听取市客联会组织的“互联网+”专题讲座及全市客联工作座谈会;二是配合市客联会创建赣州客家网,继续撰写、整理上传了部分石城客家文化资料,丰富了客家赣州网内涵。三是接待了广东梅州市嘉应学院周云水博士一行来石城考察交流客家文化;四是10月中旬,县政协主席、县客联会会长黄运群参加了在台湾新竹召开的第28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五是民风淳朴的客家石城,其请客不收礼的文明新风,今年12月27日再次在央视13套新闻直播间播出。
2016年,石城客联会主要工作安排:编辑整理好《石城文史资料》第10辑;出版发行《石城文化大观》《石城客家歌谣》《石城方言志》《石城方言辞典》;继续加大广泛联谊、推介工作,提升客家石城知名度。
石城县客家联谊会
2015年12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