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的历史沿革与赣南的方言
发布时间:2016-02-29
在一个方言区内,还可以划分出有着一定程度语言差异的更小的次方言区。如官话方言就可划分出北京官话、东北官话、冀鲁官话、胶辽官话、中原官话、兰银官话、西南官话、江淮官话。闽方言则可以细分为闽东话、闽南话和莆仙话,三者虽同属于闽方言,但相互之间甚至无法用语言进行沟通,可见彼此差别之大。
2、 客家方言即客家话的语言特色
赣南是客家人的聚居区,语言属于客家方言,客家人和赣江中下游及鄱阳流域的现住民,其历史与文化的发展是同源不同流,故客家方言和赣方言有诸多相同之处,有学者就主张统称为赣客方言。两者虽然是源头相同,但毕竟是分流的时空发展都有很大的差异,两者是异大于同。
客家方言有哪些特色呢?
第客家话保留着更多唐宋时期的官话特色,是唐宋时期古汉语的活化石。应该说,每一种方言都源于同一母体,所以都会或多或少的保存古汉语的成分,但其他方言都不如客家方言保存的那么多和那么系统。
第一、 客家话的很多词汇保持着古汉语的读音。唐宋诗词是有韵脚的,但如果用现代标准普通话来读唐诗则会出现不合韵的情况,如果用客家话进行诵读则就完全合韵了。如唐人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首诗的韵脚应该是a,第一句的最后一个字“斜”应该起韵,韵脚应该是a,但现代普通话却把斜这个字的韵母读成e,而客家话则依然按古汉语的读音将韵母读为a。这样,用客家话来读这首唐诗依旧是朗朗上口。这样的例句很多,可以在生活中去观察、揣摩、体会。
第二、 客家话里保留有大量的古代汉语的词汇。汉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可以说是“吃”这个词,中国人见面的问候就是吃了没?但客家话里吃这个行为动词,则是沿用古汉语的“食”这个词。客家话把挑东西的行为动词称为“kai”,“kai”是古汉语的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死亡沉淀不再使用,但在《康熙字典》中还能查到,字形是左边一个“提手”旁,右边一个辛亥革命的“亥”字,词意就是表示挑东西。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第三、 客家话的很多词汇和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不同,有些看起来好像是倒装的形式。诸如把客人成为人客,把热闹称为闹热,把司机称为机司,把公鸡称为鸡公,以至于有着猪婆、猪嫲、水牛牯之类的称谓等等。
第四、 客家方言还有一部分词汇只有读音,找不出相应的词汇对应,这是因为客家话的词汇中还保留有个别原住民(现称之为少数民族,赣南历史上的少数民族是百越族,有学者认为,现今的瑶族和畲族就是百越族的孑遗)的语言词汇,这种词汇主要表现在对动植物的称谓方面。如称蜘蛛为“la qia”,称蚯蚓为“han xian”,将鸟类统称为“diao zi”。
第五、 客家方言除了和其他方言一样,成连片分布之外,还有其分布的特殊性。在客家移民所到之处,即使是位于其他方言的汪洋大海之中,也会顽强的呈岛状分布传承。这是因为客家人无论迁徙到那里,都会恪守着“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宁卖祖公坑,不卖祖公声”的祖训所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