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讲堂
首页 > 客家讲堂

赣南客家民俗

发布时间:2016-02-29

  赖联明


  赣南,是著名的客家摇篮,是纯客家地区之一,自秦汉至两宋期间,大量中原汉人南迁徒居赣南18个县(市),至清中叶,赣南已成为客家人的迁徒、回徒之中转站和发祥地。在赣南客家各个地区,由于其迁入的时间、方式、地域、文化、风俗、信仰的差异,形成了“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多彩民俗文化、生活习俗和孝敬礼仪。在长达二千多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他们的祖长既保留有中原汉人的文化根脉及周礼教化,同时又滋生了诸多新的客家文化习俗,故称之为客家民俗礼仪。

  客家民俗礼仪的形成,主要来源于周礼的教化,其次是客家先民在长期的生活习俗、物资条件、社会交往、人文交流、祭祀礼则中,形成了自己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风民俗,其主要包括语言、起居、节令、信仰、娱乐、礼仪、文化等方面民俗风格。

  我今天主要从传统文化方面讲讲客家民俗礼仪及民俗风格。为了更直观地刻画和表达赣南客家民俗风格,我经过几年的努力拍摄了一本“赣南客家民俗摄影集”。这是一本传承历史,传承文明,传承民俗文化的图文资料,是赣南客家民俗礼仪的生活写照。这本摄影集以赣南各地传统风俗礼仪的仪式、程序、陈设、形式、形态为内容,以地域、时间、层次、风格为载体,以吉礼、丧礼、冠礼、宾礼为结构,内容丰富多彩,构图真实新颖,程序顺礼连贯。全书全为婚嫁、喜庆、寿诞、丧葬、佛教、庙会、祭祀、灯彩、族谱、民间表演、门匾文化、龙舟、唢呐等17个篇类,共500余幅图片,以图说话,并且在每个篇类之首给予了简洁的概述,每幅图片配以文字解说,使之图文生动,直观明了,气息浓厚,感情饱满。具有浓厚的历史性、民俗性、真实性和艺术性。

  婚嫁

  赣南客家族群的婚嫁习俗,既保留了中原汉人古风《六礼》的传统,又俗随时变,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演变,时至今日,虽然各阶层礼仪繁简不尽相同,但生活在乡村的平民百姓,大都要经过四个既郑重又隆重的仪式。

  传庚——相亲 男方托媒人到女方家说媒求婚,女方若有意联姻,即将自己的生辰八字交媒人带给男方,男方请“先生”将双方的八字“推算”一番(俗称“合八字”),看是否“相克”,这个过程即为传庚。现代意识较强的男女双方,一开始就在亲人的陪同下亲自到圩镇的酒楼里互相见面若双方有意联姻,便在餐桌当面交换信物,这就算相亲之后允婚了。

  过聘——订婚 相亲允婚之后,若双方都不“后悔”,女方则选定一个日子,携着一大群亲戚到男方住处“查人家”,是时,男方百般殷勤,用美酒佳肴将女方带来的亲戚灌醉之后,便在宴席上与他们讨价还价,议定恩恤金、礼金、鱼肉、米酒的数量与嫁妆的项目,并敲定行嫁娶亲的日子。如若不能近期嫁娶,每逢重大传统节日,男方必须携带礼品到女方家“捎节”——慰敬女方的长辈。

  行嫁与接亲 行嫁与接亲是赣南客家婚俗中最隆重的仪式,要举行一整套项目繁多的礼仪。第一天下午开始为暖轿夜(以前接亲用花轿),也叫“暖房”,新郎要进行化妆(修饰礼仪),叩拜祖宗,然后在一派庄重的气氛下,由舅舅唱赞词并为新郎披红、戴花(插在礼帽上)。

  第二天是正酒日子,新郎随同唢呐手、彩旗手(彩旗用红布绕着两根小挂竹)、先生(礼生)、媒人等到新娘家迎亲。其间,男方必须完成以下礼仪:分别给女方家的先生(礼生)、沐浴(为新娘穿衣服的人)、开厨(厨师)、走堂(端菜的人)、整容(为新娘化妆的人)、扶(伴娘)等三十多人(为喜事帮忙的人)分发红包。以示谢意。新娘除化妆外,要叩拜祖宗,还有一个特别的程序“哭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哭嫁没有固定的哭词,是触景生情,即兴而作,诉述父母的养育之恩对娘家的依恋之情等。新娘出嫁时更为有趣的是抢手箱(箱内装的是新娘出嫁钱),抢手箱是由新娘的哥哥和叔叔到新娘出屋时,在喜炮声中由长辈和媒人牵着头顶簸箕的新娘走出闺房,过一门槛给一个红包,然后在大厅的上厅叩拜祖宗,再由哥哥或弟弟背到大门前送进香车(或花轿、单车、汽车),由新郎带路,在送嫁姐妹和弟弟(一般是小男孩,寓意早生贵子)的随同下起程,在吹吹打打的男方家庭簇拥下,来到鼓乐相迎的新郎家。男方家的亲朋好友恭候在门口用鞭炮迎接,并请送嫁的亲戚进屋喝茶,但新娘仍要站在门前的米筛中“站性子”(表示到了婆家不能任性,必须蹈规守矩,懂得方圆。赣南河东片为“坐性子”)。 待鞭炮燃放后,由手持点燃火把婶子或嫂子牵着新娘进入新房(火把一般由竹片、丝茅、桃树枝、红绳组成,寓意驱邪迎新),并分撒花生、糖果等果品。然后开始就餐。其入席是很有讲究的,正酒那天的首席是由舅舅坐。在酒席上还有一种独特的客家分菜(寓意分财)习俗,就是把一些便于携带的菜肴分给来客带回家中,让其家中老小一起分享丰盛的喜宴。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