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客家民俗
发布时间:2016-02-29
[竹篙火龙](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主要传承在宁都洛口镇南云村一带,至今有500多年的历史,相传当年南云村一带发生瘟疫,百姓们在中秋节晚上用竹篙火龙驱赶瘟疫,流传至今。主要活动是先烧开滚烫的油,把草纸搓成纸棒,沾上汤油,再把沾油的纸棒扎在长长的竹篙上,点燃成一火龙,一般由七组,每个村(屋场)为一组,每组七根,共49根竹竿。在祠堂门口,竖起火龙围成圆圈游走,边走边呼喊“驱瘟避邪”,然后将竹篙火龙抬回各家门口,以示驱瘟保平安。
[傩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在宁都黄石中村。相传起源于元明时期。建有傩神庙。每年正月和九月傩班两次出游到宁都、瑞金的一百多个村庄,通过表演傩戏,为村民驱灾避邪、禳神祈福。表演时,表演者必须头带面具,锣鼓伴奏,人声帮和,其表演动作火爆、演唱声调古朴原始。被当代专家视为“戏曲活化石”。
[火老虎]
主要传承于宁都石上镇湖岭村一带,至今有300多年历史,相传当地发生瘟疫,百姓在中秋节晚上用火老虎驱赶瘟疫,流传至今。主要活动是,首先把荷叶绑在人的头上、身上,材民们以房族把线香点燃插在扎满荷叶的人头上、身上,俗称“火老虎”。一般五、六十个“火老虎”,全村各户游走,最后将未燃进的线香及荷叶放在路边焚烧,以示送走瘟疫邪气,保佑平安。
[过“火焰山”]
“过火焰山”远古历史就有,明朝末年比较盛行,主要的寓意是,崇尚勇敢、顽强毅志和精神,为百姓消灾、除百病、祈福、避邪、除恶,是瑞金等地的客家人传承的祭祀活动仪式。时间一般在农历八月吉日举行,参加活动的人数不等,少则十几人,多达上百人,深受群众青睐。
[南康横寨正月十六送龙神]
起源于明末清初,每年的正月十六日出元宵这天,江西省南康市横寨乡都要举行隆重的送龙神祭祀活动,来自各地的村民几千人参加,主要仪式是祭拜、烧大龙等,用客家人特有的方式虔诚感恩,祈盼新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族谱
族谱,又叫家谱、谱牒,是一个姓氏的百科全书(续修家谱的相隔时间大多在30年左右为一个修撰期),它记载着源流、世系、世业、人文、人名、迁徒、堂坟、礼教等内容。出谱牒之日,贺宾族属云集、祠堂内张灯结彩,省牲祭祖、叩拜祭谱、分火发烟、发粮赠香、盛宴酬宾,鼓乐齐奏。寓意发谱后,房房丁财兴旺,分火发烟,家家开枝发叶、香火鼎盛。
庙会、菩萨出神(游神)
庙会,在赣南各地均有,民间叫“会期”、“案期”、“出神”、“过漾”、“菩萨出神”、“菩萨守岁”等等。是一种民间信仰活动。其程序有:1、杀猪祭神;2、下殿沐浴;3、坐轿出巡;4、入户(厅)受供;5、叩拜许愿;6、回殿登位;7、敬神张油灯(岁火)。此活动一年一次,多在正月。寓意增福增寿,合家康泰,五谷丰登,六畜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