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客家经济与客家商帮
发布时间:2016-02-29
——以赣州为例
郑礼顺
通俗地说,客家经济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客家人的经济;二是客家地区的经济。客家商帮就是客家人以地域为名义,以血缘、乡情、文化为纽带,以互帮互助为主旨,以会馆、公所为联络、商议形式,既“亲密”又松散,既规矩又自由的一种商人群体。客家经济与客家商帮是相辅相成的,客家经济为客家商帮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反过来客家商帮又促进了客家经济的发展。
一、客家经济与客家商帮发展历程的简要回顾
今天的中国是昨天中国的继续和发展。回顾客家经济和客家商帮的历程,目的是为了今天更好地发展。
(一)客家经济主要表现形式
客家人的发展史,可追溯到两晋至唐宋时期。客家先民原本是陕西、河南、河北人,多为贵族后裔,因战乱饥荒等原因,被迫南迁,历经五次大迁移,先后流落至江西赣州、广东梅州和福建龙岩等地。由于平坦地区早已有人居住,只好迁于山区或丘陵地带,故有“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之说。因当时的当地官员为这些移民登记户籍时,立为“客籍”,故称为“客户”、“客家”,客家人的称谓由此而来。赣州是客家人最大集聚、群居之地,整个地区客家人占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因此,客家经济是赣州经济发展的主体。由于赣州地处南岭、武夷山、诸广三大山脉交接地区,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客家住区大多都是层峦叠嶂的山区,窒塞的山区交通,丰富的自然资源,使得传统的客家经济以山地农业、矿冶业为基础,以手工业和商业为辅助。
1、依山傍水,耕种山田,农林业大力发展。因客家基本住区的农田大多都是山田,耕山就成为了客家经济的支柱,一是耕种山田;二是利用山地种植经济作物,以及从事各种山林副业。在客家地区,按传统习惯,将农用土地分为“田”与“地”,“田”一般用来种植粮食,“地”也就是园地,一般用来种植蔬菜和某些经济作物。按照当时的官方规定,“山”分为“官山”和“民山”两大类,“民山”可以由所有者自主经营,“官山”大部分是租赁给农民经营。整个经济作物以苎、葛、蕉、麻,以及木材、竹、茶、油茶、蓝、漆、棕、烟草、药材等为主。
2、资源禀赋,坑冶为主,矿冶业繁荣至今。因客家住地多在山区,矿产资源丰富,所以自古以来就是坑冶集中之地。据《宋史》记载,江西在宋初就有“坑冶凡金、银、铜、铁、铅、锡监、冶、场、务二百有一”,矿产的生产、管理和收税的机构就有两百余个,可见当时矿产资源的丰富及开采规模之大。又因当时供贡特别重视金、银、铜等矿产,致使赣州的矿业发展占据龙头地位。至今,赣州“世界钨都”、“稀土王国”的美誉远扬海内外。
3、宗群集中,加工制造,手工业长足发展。因客家人以聚居为主,劳力集中,为手工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可能。明清时期,随着客家人的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因而,客在造纸、制茶、榨油、制糖、和纺织等方面具有一定的规模,石城、宁都的夏布,于都、南康的蔗糖,兴国的茶油、桐油等享誉盛名。
4、小本经营,圩镇经营,商品经济渐成气候。由于明、清时期,当时的朝廷实行全面或部分海禁,只保留广州通商口岸,使赣江及赣州南部的大庾岭商道成为了南北贸易的重要干线,赣州客商从小商小贩、小本经营起步,以“圩镇”为交易集市,促使赣州客家商品经济迈上了发展快车道。赣州码头“商贾如云,货物如雨,万足践履,冬无寒土”,赣州在宋代跻身全国36座名城之列,梅关古道还有着“海上丝绸之路”的美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