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客家人
首页 > 海外客家人

广搜兰蕙慰桑榆——记信丰才子刘太希

发布时间:2014-08-12


  刘太希(1898——1989),江西信丰大阿人,号错翁,无相,千梦堂主人,晚年自称太希居士,著名学者、大学教授、诗人、书画家。

  刘太希出生于官宦家庭。其父刘楠轩是清末翰林院学士,先后任广东省东莞、南海、番禺等县知事(县长),病故于潮州府(今广东省潮安县)任上,其灵柩由亲属送回故乡信丰大阿盛葬。此后,刘太希举家迁至江西赣州市定居。



  刘太希和黄侃


  刘太希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且得其父言传身教,学业精进,大器早成。1919年刘太希进京,单独列考,并经北大校长黄炎培特批,考入北京大学文学院。当时的北大,俊彦云集,名师荟萃,国学大师黄侃便是其一。黄侃,字季刚,民国时期著名学者,治学远绍汉唐,近承乾嘉,于经学与小学(音韵)蔚成一炉,他的弟子被称为“黄门侍郎”。黄侃读过刘太希诗文,感到这个学生是异才,亲自写信嘉勉:“昨文细读佳文,诚为奇绝。昔观旧史,言异才宿成者,以为溢美,今观吾子,乃知往记匪虚。虽然,世不易生才,在有才者必宜善自葆爱,日就月将,以成瑚琏之器”,“每登堂就席,未尝不汗颜对诸生。不意足下仍在讲座之中,今后益使我踧踖不宁矣。”后来,刘太希能诗文出同侪之上,对文学颇有成就,与黄侃的指教和培养密不可分。黄侃曾诗赠刘太希,表达对刘的热诚期待:

  尽扫粃糠继稚声,眼中吾子快平生。

  异才难得宜培护,祝尔终能绍往英。


  黄侃希望刘太希能继承已业,在考据训沽方面发展,以期光大清代以来的朴学研究,但刘太希志不在此,最终选择了诗文创作的道路。在北大求学期间,刘太希还深受翻译界泰斗林琴南、国学大师梁启超等人的教诲。

  北大毕业后,刘太希返回赣州,于1926年4月被委任江西星子县县长,次年获免。此后先后任南康县长、福建东山县长,但任职时间都不长。1937年抗战爆发,刘太希以拳拳报国之心投入抗日救亡运动,被委任为国防部秘书,并授少将参议衔。

  1950年,刘太希经台湾赴香港,始与画家张大千相过从。因刘太希古文修养颇负盛名,于1952年赴新加坡南洋大学任国学教授,讲授《诗经》、《史记》,凡六年。继而返台应聘为台北政治大学教授,主讲古韵文,开设《诗经》、《左传》、《文心雕龙》、《要籍解题》、《春秋之传》、《先秦学子学术》、《楚辞》等课。听课除中文系学生外,旁听者众。其后,台湾师范大学、辅仁大学、文化大学、东吴大学、淡江大学等校亦聘刘太希为兼任教授。刘太希遂有国学大师之称。


  

  刘太希与康有为


  康有为是中国近现代史的著名人物,经世颇受争议,学识却众口一词。康早岁奋起于维新,晚节沉沦于复辟,识之者为之叹,鄙之者为之唾。康有为一生四上庐山,末回就在丙寅年(1926年),他游山南五老峰后,憩星子县府。星子县1926年的县长是刘太希。当时只有27岁的刘太希以后生问学求艺之心打动了年近古稀的康有为。康有为则对县府壁间刘太希自书所为诗大加赞许,引刘为“少年诗友”,还将自己在庐山五老峰下五大寺(归宗、海会、栖贤、秀峰、万杉)里的题诗抄给了刘太希。一宿之谈,似成忘年之交。

  刘太希与张大千


  刘太希与张大千两人同年所生,且均在1949年渡海去台,生平及所为酷似,关系在师友之间。1950年,刘太希居港澳一、二年,与张相识,其时,刘氏与其他友人(如陈方等)常付张大千香港居所盘桓。二人诗画唱和,遂成莫逆之交。刘太希常以已画求张大千补景,故二人合作画的趣闻不在少数。1978年,二人共度80寿辰,同绘一幅高士图,由张大千绘景,刘太希题人物。张大千在此画题词:“太希与予同岁,所作高士秀健迺尔。予以泉石颓弱不胜衰病,可慨也。”1983年张大千仙逝,刘太希悲痛欲绝,题挽联以志哀:
  

  雄笔卷苍茫,丹青都带风云气,

  双溪流日夜,猿鹤独闻鸣咽声。


  刘太希诗书画皆佳,时人目为“三绝”,其诗法宋贤,其书宗二王,文秀而飘逸,弥漫书卷之气、庙堂之气。于右任是民国前辈、书法大家,对刘太希书法有极高评价,认为“愈朴而愈见奇,愈奇而愈见 其清。”1972年,台湾举行书法评议会,经于右任及其他书法名家审定,刘太希书法名列第一。自此求书者甚众,得到刘太希墨宝者莫不珍如吉光片羽。江西重修郁孤台、滕王阁时,刘太希不忘家乡之情,都寄来条幅作贺。

  刘太希在大学任教数十年,他80岁后曾诗“衰迟自分同残烛,犹愿余光照后生”显示教育至老不息,提携后俊。退休后偶弄盆栽,寓意仍在教育,他自赋诗云:

  文章游戏从吾好,岂为身名始读书。

  乱世残生容浪掷,广搜兰蕙慰桑榆。


  案头之余,刘太希一生著作颇丰,写作大量的诗、词及杂文稿,分别集成《无象庵杂记》、《千梦堂集》、《太希诗文丛稿》、《竹林精舍诗》等,另编有《诗经》、《左传》和《中国文学史》等讲义。

  刘太希生于清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十三日(1898年9月28日),于1989年10月29日病逝于台北。(傅连婉)

  



2012年7月12日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