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儒
发布时间:2014-06-05
彭 儒
采访人物:彭儒,1913年3月6日出生于湖南省宜章县。1927年湘南起义后随军到井冈山。1928年在中共湘赣边区特委做妇女工作并与陈正人结婚。 1930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起,任中共江西省行委、赣西南特委、永吉泰特委妇委书记,江西省委委员,福建汀州市委组织部部长、代理市委书记。发动、组织群众配合红军作战。后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1931年曾参加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34年任中共中央局妇委委员兼秘书、长胜县委宣传部部长,并参加长征,途中因病返回根据地,曾任中共于都县委宣传部部长。 1937年到延安,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后任陕甘宁边区政府民政厅科长、延安干部家属学校补习科科长。1939年入中共中央马列学院、中央党校学习。 抗日战争胜利后,任东北民主联军总政治部民运工作团团员、中共延吉市委组织部部长、吉林省委党校组织科科长、副处长。 1949年起,历任江西省总工会组织部部长、副主席,南昌320厂党委组织部部长,全国总工会干部学校人事处副处长、机关党委副书记、党组成员,农业部监察室副主任、主任,农垦部人事宣教局副局长、党委副书记。1960年底起,任国务院农林办公室机关党委专职书记、办公室副主任、中直机关党委委员,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驻水产部监察组副组长,国家水产总局顾问。1979年任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两案办公室副主任、机关党委委员;曾是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政协委员;1985年离休。彭儒同志的一生,在一定程度上记录了中国革命斗争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全貌。1931年11月,曾参加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参加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秘书处的工作。
威武雄壮的阅兵典礼
1931年11月7日,一个值得永远纪念的日子。
十四年前的这一天,在列宁和俄国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隆隆炮声,迎来了世界上第一个工农兵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世界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今天,由工农兵当家作主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即将在世界的东方诞生,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也将掀开新的一页!
东方熹微,层林尽染。红军阅兵广场人声鼎沸,口令阵阵。为避免敌机轰炸,庆祝“一苏大会”的红军阅兵典礼选在清晨隆重举行。
一个个整齐的方队,排列在红军阅兵广场。红三军、红四军、红七军、红十二军和红三军团各派出一个建制营,由各军首长率领,接受检阅。红军学校学员由校长肖劲光率领受阅。接受检阅的还有瑞金的赤卫队,他们排在红军队伍后面。
中国工农红军正式举行阅兵典礼,这是第一次。在这以前,1929年3月中旬红四军进占长汀县城后,在城南的南寨广场也举行过一次,但不正规。现在,红军在战火中发展壮大了,成了一支真正的铁军。受阅的指战员们格外激动,他们决心将工农红军的风采在这次阅兵中充分展现出来。
晨曦中,毛泽东、朱德、彭德怀、项英、任弼时、王稼祥、邓发、周以栗叶剑英、张鼎丞、曾山等红军将领,依次登上检阅台。
参加“一苏大会”的代表和瑞金县前来观礼的群众,早已站立在检阅台两侧等候。
百名号手立在检阅台前,铜号擦得锃亮。
项英宣布:“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阅兵典礼开始!”
百名号手吹起嘹亮的集合号。雄壮的号声冲破云霄。
阅兵总指挥彭德怀在各红军方队前巡视一遍后,跑步来到检阅台前:“报告总司令、总政委:阅兵总指挥彭德怀率部队接受检阅,请指示!”
朱德和毛泽东回礼。
朱德命令:“开始!”
彭德怀回答:“是!”转身跑步至队前,下令:“开始!”
在嘹亮的致敬号中,一队队披着战火硝烟、精神抖擞的红军官兵、列成连方队,由红旗引导,行注目礼,威武地通过检阅台。
毛泽东、朱德等红军将领们,站立在检阅台前,微笑着向红军挥手致意。
“同志们辛苦了!”毛泽东以浓重的湘音问候。
“为苏维埃战斗!”红军官兵整齐、响亮地回答。
“英勇的红军万岁!”毛泽东和朱德带领大家高呼。“红军万岁!”“苏维埃共和国万岁”口号声此起彼伏。
望着这一支支钢铁般的红军队伍,人们激动不已。这是苏维埃政权的擎天柱啊!
霞光映照阅兵场。苍翠的樟树林染上一层淡淡的金黄。无数面舞动着的大小红旗,在霞光中更加鲜艳夺目。
检阅台上,毛泽东问身旁的朱德:“总司令,还记得在井冈山欢迎老彭的红五军上山那次大会吧!”
“怎么不记得!那次开大会,搭的台子不稳固,我们一上去讲话,就垮了。有人以为不吉利,我说:‘不要紧,垮了台,搭起来再干嘛!’”朱德回答。
毛泽东:“你看,我们今天果真搭了一个更大的台子,检阅各路英雄好汉!”
霞光中,阅兵式在继续进行……
敌机炸弹为开国大典鸣礼炮
太阳出来了。阅兵典礼圆满结束。人们按预定方案,迅速疏散,检阅台也披上了防空伪装。
大约8时许,一阵闷雷似的隆隆声从北方天空滚过来,几架涂着青天白日标志的国民党空军可塞轰炸机,朝瑞金县城低空飞来。国民党南昌行营命令他们轰炸“共匪”“一苏大会”会场。敌飞行员瞪大眼睛,向下搜索目标。城内城外,街道村庄,田野树林,空旷无人,毫无动静。敌飞行员不甘心,翅膀一抖,一颗颗炸弹盲目地朝下扔去。霎时,瑞金县城及附近郊区炸弹轰鸣,火光冲天,一百余栋民房被毁,数十名无辜居民倒在血泊中。
敌机狂轰滥炸一阵之后,又朝福建长汀县城飞去。设在长汀城郊的“一苏大会”假会场,被数十颗敌机炸弹炸成一片火海。
敌机飞来时,毛泽东、朱德、项英、任弼时等人,迅速躲进了中央局旁古樟树下的防空洞。
隆隆的爆炸声不断地从县城方向传来。人们已知道敌机没有发现叶坪的大会会场,纷纷钻出防空洞,朝瑞金城方向观看。轰轰的炸弹爆炸声震撼着人们的心弦。朱德大喊:“贺处长,县城那边肯定有不少人受伤。你赶快派医生赶去,抢救伤员!”
贺处长叫贺城,是中央从上海派来中央苏区的,担任军委总军医处处长。他答了声:“是!”带着两名医护人员,骑上快马,朝县城飞奔而去。
毛泽东拍拍身上的泥土,风趣地说:“蒋介石还真够朋友,知道我们今天开大会,派飞机给我们鸣礼炮来了!”
人们会意,纵情欢笑起来。
“一苏大会”开幕式,当日下午在叶坪谢氏宗祠隆重举行。
会场大厅里,出席大会的代表们胸佩红布制作的红五星代表证,端坐在长条木凳上。
毛泽东、项英、任弼时、朱德、周以栗、曾山、陈正人、张鼎丞、邓广仁等大会主席团成员,全部在主席台就座。
大会执行主席项英庄严宣布大会开始。
会场内外顿时沸腾起来,土炮轰鸣,喜炮齐放,锣鼓声、唢呐声、口号声和掌声交汇一起,震天动地。
在雷鸣般的掌声中,项英致开幕词。全文如下:
同志们:
中华苏维埃全国第一次代表大会,已于苏联十月革命胜利第十四周年纪念的今天正式开幕了!
中国革命自1925年至1927年的大革命,被帝国主义的走狗豪绅地主资产阶级的代表——国民党背叛革命而遭受失败,可是中国工农劳苦群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为打倒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军阀,为工农群众彻底解放作不断的斗争,1927年12月12日广州暴动举起苏维埃旗子开辟了中国工农革命新道路——苏维埃革命道路。从此苏维埃运动在中国南方各地发展和建立起来,推翻了这些地方的豪绅地主统治,农民平均分配了土地,建立真正工农兵的苏维埃政权,创造了真正工农红军,现在不仅在南方各省发展,而且在北方已创立了新的苏维埃区域,在中央区及各地苏区的工农群众和英勇的红军三次击溃了敌人的进攻,取得伟大胜利,奠定了中国苏维埃运动胜利的基础,使苏维埃运动成为中国革命主要标志,成为中国千百万工农劳动群众唯一解放的旗子。
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开幕,正值国际和中国新的形势下,革命运动有更大的新的发展,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和崩溃的加紧,尤其是国民党南京政府,正是在革命势力打击下宣告破了产,全苏大会的开幕,即是宣告中国反动统治阶级要死亡的日子。
全苏大会是全国工农及英勇红军斗争的结晶,是统一全国的苏维埃运动,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来领导全国工农劳动群众来推翻日本帝国主义在华统治,推翻中国豪绅地主资产阶级的统治,为争取苏维埃新中国胜利而奋斗,为具体规定和保障工农群众在苏维埃政权下的积极胜利,在将来要将中国统治阶级[统统]葬送到坟墓中去,从而实现工农群众的彻底解放。
全苏大会的成功,临时中央政府建立,是继续苏联十月革命的胜利在东方建立了第一个苏维埃共和国——世界第二个苏维埃共和国。她得领导中国千万万的工农劳动群众,团结在她的周围,完成中国苏维埃的胜利,她将使东方无数万的被压迫工农劳动群众在她影响之下与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完成全世界十月革命胜利!
开幕词结束时,项英领着代表们高呼:
“全苏大会成功万岁!”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万岁!”
“世界苏维埃联邦共和国万岁!”
“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解放万岁!”
阵阵口号声,在叶坪上空回荡。
欢呼声中,主席团常务主席周以栗走到主席台前,向代表们说:“同志们,毛泽东同志为我们这次大会题了词,现在我给大家宣读!”他展开一张大红纸,高声朗读:
“苏维埃为工农劳苦群众自己管理自己生活的机关,是革命战争的组织者与领导者。”
又是一阵热烈的欢呼声。毛泽东起立,向大家热烈鼓掌。他振臂高呼:“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万岁!”
“万岁!”“万岁!”代表们跟着一起高呼。
建国之日,留下历史性珍贵镜头
简短、隆重、热烈的开幕式结束后,代表们离开会场。会场外的树林里,摄影师早已选好位置,架好摄影机,等待着给代表们照相。
毛泽东提议:“我们苏区中央局的同志照一张合影留念,怎么样?”
任弼时立即赞同,说:“好极了!”
王稼祥听后,赶快招呼:“喂,项英同志,朱德同志,过来,我们照相!”
朱德听到喊声,又四处张望,寻找顾作霖和邓发两人,把他们叫到毛泽东身边。
毛泽东是苏区中央局代理书记,大家簇拥着他走到相机前,请他站在中间。毛泽东说什么也不同意:“党内同志,平等相待,大家随便站一排吧。”
说完,他率先站到了一边,将两只手往身后一抄。
王稼祥发现毛泽东穿的制服上面有一颗纽扣没有扣上,便上前帮他扣好,然后站在他的左边,两只手插进了裤袋里。
项英穿一件长大衣,裹着绑腿,神情严肃地站到了毛泽东的右边。他的右侧,依次是邓发、朱德、任弼时和顾作霖。邓发也是身穿大衣。朱德破例没扎腰带,将两手套在袖筒里搁在胸前。任弼时蓄着八字小胡子,斜佩着武装带,精神抖擞。顾作霖最年轻,只有二十三岁,满脸还带着稚气。
周以栗、林彪、彭德怀、陈毅、曾山等五人,虽曾被选为中央局委员,因中央没有批准,这次照相,他们就没有参加了。
“咔嚓”一声,摄影机留下了这一珍贵的瞬间。这张照片,成为苏区中央局委员们惟一的一张合影。后来,根据任弼时的提议,摄影师给苏区中央局的工作人员也拍了一张工作照。
在那个艰苦的年代,能照上一张照片留念,是件十分令人高兴的好事。代表们都争先恐后地请摄影师给自己留影。
看到别人照相,贺子珍心里痒痒的。她都已经做了妈妈,革命也已经五六年了,从来还没有照过相呢。她推了推站在身边的康克清和曾碧漪:“别人都照相,我们几个女同志也来一张吧!”
贺子珍的提议,正合康克清的心意。这位童养媳出身的女红军,自1929年3月中旬在长汀城与朱德结婚后,跟着朱德南征北战,也还没有照过相。她说:“对!我去把彭儒、希钧和月林找来!”
被康克清拉过来的彭儒,是江西省委组织部部长、代理省委书记陈正人的妻子,湖南宜章人,十四岁加入共青团,十五岁时和二哥、二嫂一起跟着湖南起义农民上了井冈山,当年10月就做了新娘子,现在正怀孕在身。她站在曾碧漪身边,有点害羞地说:“看我和碧漪都挺着肚,照下相来很难看吧。”——她们都已怀孕七八个月了。
曾碧漪毕竟在广州读过书,见过世面,拍拍隆起的腹部:“怕什么?我们两人往地上一坐,不就看不出来了?”
贺子珍连说:“对,对,就这样,来吧!”她找了个合适的位置,拉过曾碧漪和彭儒,将她俩往地上一按:“你们坐前面!”康克清、钱希钧、周月林凑上去,和贺子珍站在后排,互相拉着手,挽着肩,坚毅、自信的目光朝着前方,请摄影机留下了她们美好的英姿。这张照片,至今还挂在革命历史博物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