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赣南客家人在长征路上的故事

发布时间:2014-06-05

  热血洒征程 功勋载史册

  一一客家人在长征路上的故事


  王石水/文 曾德平/图


  在举国欢庆新中国六十华诞之际,我们难以忘记为建立新中国流血牺牲做出巨大贡献的革命先辈中的客家英杰。他们在中国革命的史册上谱写下了一篇篇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其中在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客家英杰们就以对革命的无限忠诚和对党的坚定信念,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为这场伟大的战略转移作出了巨大贡献。历史这样告诉我们:在两万五千里的长征路上,每一公里就曾倒下了六个客家子弟;在长征路上的许多关键战斗、关键时刻客家子弟发挥了关键作用。本文作者曾以“客家人在长征路上的故事”为题,沿着当年红军长征的足迹进行实地采访,采撷到许多“客家人在长征路上的故事”。

  (一)转移前夕 客家乡亲人力物力全支持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中央革命根据地(亦称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遭到失败,红军第一方面军(中央红军)主力开始准备长征。一场支持中央红军战略转移的运动在中央苏区展开。

  一、苏区客家人踊跃参军扩红,成为中央红军长征的基本力量。长征前夕的1934年5月至9月,中央苏区扩红就达8万余人。在中央苏区的客家地区,几乎全部青壮年劳动力都参与了保卫苏区的作战、支前的军事斗争。中央红军在长征出发时的近8.7万人中有赣南客家人5万多、闽西客家人1万多人,即,客家籍红军约占中央红军的 80%左右。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苏区客家人,就没有强大的中央红军;没有苏区客家人,就不可能有浩浩荡荡的红军去进行长征。还应当指出的是,在长征出发前,以扩充的新兵为基础还组建了担负中央机关保卫和抬运沉重物资、机器的中央教导师,以及由征调的5000挑夫组成了运输队和担架队。就此而言,也可以说,没有苏区客家人的积极支援,中央红军也难以实施战略大转移行动。

  二、苏区客家人特别是赣南客家人为中央红军提供了大量军需物资和军费。它包括稻谷84万担、被毯2万多床、棉花8.6万余斤、草鞋20万双、米袋10万条和制造枪弹的8万多斤铜等;此外还有价值lO万元的中西药品和150多万元军费。赣南苏区客家人对红军物力和财力的这些支援,对红军前期的战略转移起了巨大作用。

  (二)突破封锁线 客家将士血战湘江写壮歌

  1934年10月中旬,中央红军主力第1、3、5、8、9军团,连同后方机关共八万六千余人,从福建长汀、宁化和江西瑞金、于都等地开始突围西征。

  10月25日,红军冲破在江西的信丰与安远间,国民党军的第一道封锁线。

  11月5日至8日,红军冲破了敌人在广东城口与湖南汝城之间构筑的第二道封锁线。

  13日至15日,中央红军从郴县、良田、宜章、乐昌之间又通过了敌人第三道封锁线。

  11月25日,中央红军到达敌人构筑的第四道封锁线一一湘江岸边,前有湘江拦阻,左有广西军、右有湖南军两面夹攻,后有中央军和广东军阀穷追不舍,处境万分险恶。一场系及党和红军生死存亡的大血战于11月28日凌晨打响。客家子弟在这场的惨烈战斗中英勇作战,作出了重大牺牲。他们用重大流血牺牲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发生第一次伟大转折提供了契机。

  号称"最年轻的红军"的少共国际师一一红1军团红15师是完全由客家青少年组成的部队,全师平均年龄不足19岁。在突破封锁线时多次恶战,伤亡极大。出发前刚刚由于都、瑞金等县客家子弟报名参军组建的红8军团,万余兵力损失四分之三以上,这支仅仅存在了两个多月的红军部队,和红5军团的34师、红3军团的红5师、红1军团红15师一起,永远地从红军建制中消失了。

  湘江血战后,中央红军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至3万人。若以80%计,客家子弟兵约牺牲3.68万人。湘江血战的残败,使红军指战员彻底认识到博古、李德左倾主义军事指挥的错误,急切希望毛泽东能够重新领导和指挥红军摆脱绝境。因此,可以这样说,客家子弟们的鲜血没有白流,他们用残酷的巨大的牺牲,敲响了中央错误领导垮台的丧钟,为召开遵义会议并确立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奠定了最重要的干部思想基础。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