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忠飞-明清时期三僚风水师在福建的实践:以廖弼与龙潭家庙为例

发布时间:2014-06-09

  明清时期三僚风水师在福建的实践:

  以廖弼与龙潭家庙为例

  朱忠飞

  赣南师范学院文旅学院

   

  风水流派众多,主要有形法派(又被称为形势派)和理气派,其中形法派以江西形法派风水术为代表,理气派则以福建理气派风水术为正宗。江西形法派中,兴国县的三僚村又被认为是江西形法派的发源地之一。[ 罗勇:《三僚与风水文化》,《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尤其是明清两代,以廖均卿、曾从政为明成祖相度长陵为始,三僚人共有八人分别为明清两朝皇帝看风水,使得江西形法派风水术成为风水术最为重要的流派。[ 温春香:《风水与村落宗族社会:赣南三僚村个案研究》,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前人对于江西形法派风水术已经有了较为广泛的研究,[ 罗勇:《客家与风水术》,《客家研究辑刊》1997年第2期;温春香:《杨救贫与江西形势派风水术》,《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5年第S1期;温春香:《风水与村落宗族社会:赣南三僚村个案研究》,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肖承光、刘勇勤:《中国传统“风水”意蕴解读——兼析客家形法派意象风水》,《设计艺术》2007年第2期;罗勇:《三僚与风水文化》,《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罗勇:《客家民间风水信仰研究——以赣南为重点的考察》,《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但对于明清时期形法派风水术在理气派的发源地——福建的风水实践则没有涉及,本文主要立足于2009-2012年笔者在福建省诏安县的田野调查中收集的相关资料,通过考察兴国县三僚人在该地的风水实践来看明清江西形法派风水师在福建的活动及影响,进而理解明清时期江西形法派风水术的历史地位。

   一、诏安所在的区域背景

   诏安县位于福建省的西南部,明清时期属于漳州府,是传统意义上的闽南地区。明正德年间,由于闽粤赣边区的社会动乱,朝廷在这一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平乱活动。在平乱过程中,朝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王朝国家的统治,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政区的调整。正德十二年(1517),时任南赣巡抚的王阳明(1472-1529)奏请朝廷,割南靖县的新安里和清宁里,设置平和县。到嘉靖九年(1530),诏安也从漳浦县割出,设置诏安县。平乱设县,对于位于闽西南的平和、诏安等地来说,是该地区被纳入王朝体系的重要步骤,也成为该地区王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在纳入王朝体系的过程中,一些家族通过与官府合作,建立密切的联系,进而成为地方的豪族。[ 朱忠飞:《国家与地方宗族社会——从〈本庙缘田碑记〉看明代九峰曾氏家族的发展》,《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这些家族在逐渐成为地方豪族的过程中,风水成为这些家族成长为地方豪族的重要因素。因此,风水故事也不断被这些家族提及,成为地方历史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些风水故事中,来自江西三僚的风水师又往往成为故事的主角,左右这些家族的兴亡。

  资料来源:根据《漳州市地图册》(福建省地图出版社,1999年)改绘 

  二、廖弼与诏安秀篆王游氏

  在诏安北部的秀篆,生活着一个聚族而居的家族——王游氏。王游氏为复姓,因游氏先祖游七十七公收养王先益为养子,其后裔便为王游氏。王游氏的祖祠——龙潭祖祠,被认为是福建省现存第二大祖祠,祖祠的选址、规划就与三僚风水师廖弼就着密切关系。

  有关廖弼与龙潭祖祠的故事版本,最早可以找到的是康熙五十五年(1716)王游氏第八世贡生游懋绩(1639-1719)撰写的《述太祖千总公行略功德志》(以下简称《功德志》),兹摘引如下:

  ……然我祖大德,莫过於肇基龙潭。时有谱青囊名师廖公梅林,自饶至篆,言篆山明水秀,不似饶地,山僻顺蕉。公延之私赏曰:此师识见超常,待以厚礼。询及师家费几何?师曰:一年金用十二才足。后屡回乡,必投祖家,叩所获金,有缺必补,如是者数历十余载。一日师与徒三十余人至篆,各东骇众,但辞外出,询及吾祖,偶值外出,孰知我祖妈张孺人女中丈夫也,唤童恳留。师曰:我伴行人多。祖妈曰:多不过数十耳,岂若我夫兵统数百乎,尚能给之。请宿。夜深,祖回,询姓氏,通欵曲,不以人众相嫌,礼以崇师。骤问廖师,今年所获几何,曰只有六两耳,祖即以文银六两赠焉。后师自忖受吾祖恩德既深,无以报之,其何安乎?一日特谓我祖曰:宅地有不便送前者,初年不利也,烦与尊阃一商,能耐二十七年苦否?祖妈曰:损丁吾不忍,若损财,目前虽淡,后可振兴,尚何患焉。乃夜驰龙潭,批示牛眠,询及田业,乃是汀州府人宋鸾的。鸾徙居诏,后寻鸾买出此田,田租一石八斗,价五十四两。方作券时,适值李良才到,才是鸾姨夫,原亦欲买此为宅,询之,既作契卖与吾祖,良才曰:前溪是吾好友也,岂一宅地即与他相争哉。索其契,代笔续成。稽其时,隆庆五年(1571)辛未五月初八日也。来年我祖四十四岁,廖公始来构创此基。先辟花胎,后定堂粤房间,高低狭阔,栽制称式,岂时师所能仿佛其万一哉。所惜辅屋未完,南赣抚台召师北上,临行嘱曰:花胎三断,万世不可移易。……迄今人丁数千,前程数百,田庄万顷,异日子孙振振,甲第联登,一订牙笏,万斛珍珠,使非我祖之仰承乎天,吾师之俯察首地,曷克臻此?续尝徘徊祖址,始知天定胜人,以人之仁义礼智体天之元亨利贞,行见天心眷德,开万年有道之基。续何能文,恐名师叮咛告识之语,历久而湮没不彰,故爰采传闻而志之,庶后昆属守成规,俾祖德与师言并垂不朽云。[(清)佚名:《游氏家族谱汇纂》,清嘉庆稿本,不分卷。]

  文中提到的“公”即五世祖游瑞清(1529-1603)。在这里,主要记述了游德清聘请风水师廖弼营建龙潭之事。龙潭后来变成王游氏的祖祠,游瑞清也成为王游氏龙潭房之房祖。龙潭房是王游氏最重要的一房,当地人讲王游氏一般就是指龙潭房王游氏。“青囊名师廖公梅林”,即廖弼,名弼,字梅林,来自江西兴国县三僚村。由于从明永乐年间,三僚人廖均卿、曾从政为明皇陵选址开始,明清两代,三僚共有八人为朝廷所用,选址皇陵。因此,明清时期,三僚村的风水师也被认为是江西形法派祖师杨筠松正宗传人,江西形法派风水也因此成为明清风水术的最为重要的流派。三僚村的曾、廖两姓世代以风水为业,行风水于赣、闽、粤等地,廖弼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在王游氏族谱中,有廖弼对于龙潭祖祠风水由来和风水基制的相关记载,其文如下:  

  龙潭祖基,实秀篆超顶之基,我藏之久矣,以待有德。予在篆山经览数载,常询人言,千户游公有大德。愚带徒弟二十余人,按步至家,遇公外出,张妣呼童恳留,更深公回,喜出望外,款游二日宿三夜。探其言行瞷他夫妻,果然大德,与人言适相肖,送与千户公。星夜同公至龙潭,亲观其穴所,遂合公意,谋则得之。来年隆庆六年壬申(1572),又遇天缘凑合,陡有吉课。于是扦穴先辟化胎三断,后作定堂奥间房,建至年暮将完,予蒙皇恩召为国师,揣分奚堪,将起程时,忖思恐不能复来,日后游家子孙,或听时师改易,有负予一片婆心。时值仓卒,未暇详细,故直书俚词几句,以嘱后人,曰:美哉斯祠,上厅坐乾向巽,庚戍庚辰分金;右片门楼子坐坤向艮,丁未丁丑分金,乃是格龙配合阴阳立向,水涵屈曲,切不可改易,其屋高低阔狭,再不必改。左右二片辅屋,天池中架凉亭,作法通气,日后不可砌塞,致气不通,必出狂人,尤须记。化胎阔狭,莫移尺寸。屋盖或坏,随坏随修,决不可重新再造。若新再造,切不可改分金,恐假伪罗经空亡之弊。总之,惟祈堂奥、墙基、化台、沟路定式,万世莫移。再嘱龙背两片窠脥,创作塘池,欲养龙身,富贵绵远。祠形系将军大坐,又似美女怀胎。右片设一水沟凿淙,当作琴瑟之声,五十年后子孙大盛。予嘱右片下砂手尾,多作层楼,逆水居之可以获福。后是劫曜之方,更不可架造房屋。若多架造,名为退神送水砂,立见凶败,不可以其远而忽之。前面水直,予多作砂岗大畴屈曲制之,日后子孙不可开田掘毁,倘掘直窩名为退田笔,生祸破财,不可以其小而藐之,子孙不听我言,灾害并至,凶事如麻;能听我言,百四五十年后,每纪必发有两个科甲之人,官至府道。扦穴地师,三寮姓廖名弼字梅林志。[ 《廖弼地师亲笔龙潭游氏祖祠格言基制作法》,(清)佚名《游氏家谱汇纂》清嘉庆稿本,不分卷。]

  《廖弼地师亲笔龙潭游氏祖祠格言基制作法》被收入王游氏族谱中,可见王游氏对于龙潭祖祠风水的重视。此《格言基制作法》是否为廖弼所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王游氏历代相传、并在族谱中记载下来,把此作为其家族兴旺发达最为重要的原因。游瑞清也给其子孙留有有关龙潭祖祠风水的相关箴言,其文如下:

  祠宇作法叮咛地师言之评矣。正所谓游夏不能赞一词,开基之祖毋庸多赘,惟有一二句子孙识之:肯听师言,祖荫护之;不听师言,祖阴训之。祖依地师言,再嘱。[ 《五世太祖重叮咛儿孙箴语》,(清)佚名《游氏家谱汇纂》清嘉庆稿本,不分卷。]  

  康熙年间,龙潭祖祠重建,在门楼的上方立有一块龙潭祖祠风水规制碑,详细记载廖弼对于龙潭祖祠风水的相关内容。[ 现存诏安县秀篆龙潭祖祠内。]   

  三、龙潭祖祠与王游氏的崛起

  龙潭祖祠与风水师廖弼之间的故事,对于当地人来说,给了一个王游氏崛起合乎逻辑的解释。但是,如果把王游氏的崛起,放到明后期闽粤赣山区社会动乱这一背景下,我们就可以发现王游氏的崛起其实是同国家加强在这一地带的统治密切相关。嘉靖年间,诏安北部发生了白叶洞陈荣莹之乱和秀篆吴湘两次较大规模的动乱,王游氏通过组织乡兵,成为官府对抗动乱的主要依靠力量。这一时期,王游氏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这就是游瑞清。其曾孙游懋绩在《功德志》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游瑞清及王游氏家族的崛起。兹摘引如下:

  太祖号前溪公,序次五世,实开基龙潭之太祖也。生于盘石,年十三闻南坡林八公博古通今,挥锄而往学焉。少而颖悟,讲究三载而经史淹贯,其负笈从师,开卷有益,聪明所自生也。年登十八,白叶陈荣玉为逆,南赣军门传檄到县,公率乡兵讨之,乡中男女免其淫掠。嗣是二十设教张家,张北川为盗,累及家长系狱。后公代为诉云:缉盗急而愈逃,譬如伤弓之鸟高飞,停之自下。当道击节,释放家长。后家居八年,至嘉靖三十五年(1556)龚公有成莅任,我祖二十人壮而多才,受知龚公。时篆地吴湘作反,龚化将动文三省合剿。公惧玉石俱焚,呈县准公天兵闻,凭名吊捉,免害一乡。其出株累于囹圄,又活生灵于通计,所谓扩其不忍之心者,此也。迨嘉靖四十年(1561),我祖三十有三,龚公嘉公有为,早以国士遇矣。是岁,御倭寇于兴泉,逮寇至诏安三都,公督乡壮获倭首七级于大埔寨。提督军门俞大猷赐匾义勇,职拜千总。及后征饶平张琏,征河源,身经百战,有功。又越数年,我祖四十六,复从总兵俞大猷立功,异地随征粤东黎寇,路经和平,见筑百岁翁坟,遂口占诗二联赠之曰:人生七十古来少,曾见和平百岁翁,拍手浩歌三万六,于今长醉卧松风。此诗众赏勒石,而乐人之乐如此。至岭南,遇洪生夺元不果,金尽裘敝,磬悬壁立,公悯之,赠以百金,而忧人之忧又如此。五十至家,投闲置产,寿至七十五而羽化焉。其义勇杨名、立功异地、泽济贫士、谊动乡绅,所谓秉其侠烈之概者,此也。自少而壮,壮而老,无非四德之昭昭也。 

  游懋绩的《功德志》主要讲述游瑞清如何发家之事。游瑞清为王游氏五世祖,生活在嘉靖至万历年间。白叶洞之乱时,游瑞清仅有十八岁,作为秀篆乡兵的一员参与了平定白叶洞之乱的战争。据康熙《平和县志》记载,平定白叶洞之乱,主要依靠的军事力量就是秀篆和象湖山的乡兵。[(清)康熙《平和县志》卷之十二《杂览志》,第263页。]在游懋绩的讲述中,游瑞清率秀篆乡兵讨平之,从这一点来看,这一时期王游氏可能对于秀篆当地的地方武装力量有一定的控制权。秀篆乡兵作为平定白叶洞之乱的两支乡兵之一,是很值得注意的事情。唐立宗对于闽粤赣湘四省交界处的研究发现,南赣巡抚平定这一地带的动乱主要采取的办法就是利用当地新民,而这些新民很多都是动乱之源或者是动乱的因素,官府利用这些不安的地方武装去镇压另一个地方武装力量,达到控制地方的目的。[ 唐立宗:《在“盗区”与“政区”之间——明代闽粤赣湘交界的秩序变动与地方行政演化》,台北:国立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2002年,第194-248页。]平定白叶洞之乱所使用的象湖山乡兵,很可能就同正德年间王阳明平定的象湖山“贼”有着密切的关系。而白叶洞陈荣莹原来也被诏安知县廖暹(1544-1547任)招抚过,并且利用陈荣莹的武装力量来对付海贼。从这一点来看,秀篆也是一个有着武装力量,并且很可能在官府眼中同样存在潜在威胁的地方。白叶洞陈荣莹之乱发生于诏安建县十多年之后,可以看出诏安北部一带依然处于不安定的状态,而离县治一百多里的秀篆更是官府力量不好控制的地方。因此,这一时期秀篆与官府之间应该是一种错综复杂的关系,官府无力对这一地区实行比较有效的统治,而最好的办法就是依靠当地原有的家族力量。

  在张琏之乱期间,秀篆受其影响,发生了吴湘之乱。在游懋绩的记述中,由于游瑞清的努力,使得秀篆避免受官府围剿的命运。我们不太清楚王游氏家族在吴湘之乱中真正扮演了什么角色,但很明显在官府围剿吴湘之时,游瑞清等人站在了官府一边,利用官府的力量保全了秀篆游氏家族。游瑞清真正受到官府重用,是从对付东南沿海的倭乱开始的。嘉靖四十年(1561),游瑞清率领乡壮在诏安三都的大埔寨斩获“倭首七级”,受到俞大猷的表彰。之后,游瑞清率乡兵出征过广东平定张琏之乱及粤东的黎乱。游瑞清的长子游有祯(1549-1577)也随父出征,“初授哨官,随往广东铁帽山有功,升授把总之职,在任染病身故”。[(清)佚名《福建诏安秀篆游氏龙潭楼系谱(王游氏族谱)》,清宣统稿本,不分卷。]到游瑞清五十岁,即万历初年时,才回到秀篆,结束征战生涯。

  从嘉靖到万历年间,长达三十年的戎马生涯,游瑞清应该积累了一定的财富和地方社会上的威信。回到秀篆之后,游瑞清便“投闲置产”,开始鼎定王游氏的基业。龙潭祖祠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创建的。

  其实,龙潭变成祠堂,应该是清初的事情。隆庆六年(1572),游瑞清开始建造龙潭,第二年落成,“公随徙居之”,当时还只是住宅。崇祯十六年(1643)陈澜、邱缙之乱,龙潭被毁。顺治元年(1644)开始重建,到八年(1651)告成。康熙二十三年(1684)左右,护屋建成,此时还没有祖龛。直到康熙三十七年(1698)才建成祖龛,说明家屋开始向祠堂转换。康熙五十九年(1720)又重修换梁,并且“勒制度于门石”。[(清)《龙潭建置沿革始末记》,载(清)佚名《福建诏安秀篆游氏龙潭楼系谱(王游氏族谱)》,清宣统稿本,不分卷。]龙潭祖祠的形成经历了一个由家屋到祠堂的过程,这个过程正是王游氏成为秀篆最重要家族的过程。

   明代后期,原有的卫所军队系统已经崩溃,官府不得不利用地方武装力量来对抗地方反抗力量。那些同官府合作的家族或者地方力量,逐渐得到了发展,积累了财富,控制了资源,开始成为地方社会的主导力量。嘉万年间,秀篆王游氏成为官府平定诏安北部乃至明代东南、华南动乱的主要依靠力量。在这个过程中,游瑞清被俞大猷授予“千总”,并且受到官府表彰。他还积极参与了地方上的公共事务。如秀篆顶福宫在嘉靖三十五年(1556)兴建,游瑞清就是一个重要的捐资者。[ 顶福宫石柱上有文字,其文为“龙潭太祖原住埔坪信官游瑞清公,妻张二十九娘喜拾石柱,共四条。嘉靖乙卯年(35,1556)鼎立”。]

  四、风水故事背后的逻辑

  由上可知,王游氏的崛起是同明后期诏安北部,乃至整个闽粤赣交界区的社会动乱与朝廷加强对于这个地区的控制这样一个互动的过程中出现的。隐藏在风水故事背后的是王游氏领导的乡兵组织、游瑞清三十年征战下积累的财富和王游氏同官府的紧密关系下的象征资本。

  那么,为什么廖弼创建的龙潭祖祠会在王游氏的崛起故事中不断被叙述呢?笔者认为这同江西形法派风水术在明清的地位密切相关。前面已经提到,自从明初廖均聊、曾从政为明成祖相度皇陵开始,江西形法派风水术逐步成为风水各流派中最为重要的一支。而在这其中,三僚风水师也为江西形法派风水术的正宗代表。明清时期的三僚风水师极为活跃,除了为朝廷皇室效力之外,还广泛活动于民间社会,其中就包括作为理气派风水术的发源地——福建。我们在翻阅清代《兴国县志》就能找到相关记载,如:

  曾举仕、曾助国、曾宗亮皆文辿之裔,遨游闽、越公卿间,并授散秩。[(清)乾隆《兴国县志》卷十三《方技》;]

  曾尚乔,字鼎如,精堪舆之学,同时,解方位理气家言者,咸推服之,尝与廖邦明建议造塔及回澜阁,以换邑中文运。闽、粤间闻其名,不远千里争相延致。[(清)道光《兴国县志》卷三十《方伎》。]

  (廖岐山)少游闽,与李公廷机为布衣交,预决其必登台辅。迨李公入相,荐授钦天监博士,不就。[(清)同治《兴国县志》卷四十《艺文》。]

  三僚的曾氏族谱中也有相关记载,如:

  曾贽赓,……闽汀郡伯王延伦聘修府衙,改河道。[ 《武城曾氏重修族谱》,《国师名师》,1995年修。]
 
  这些三僚的风水师活跃于福建,自然也传播了江西形法派风水相关理论和思想。更为重要的是,在某种意义上,江西形法派风水术由于与朝廷的密切关系,使得江西形法派风水师具有了某种官方正统的意义。对于明后期诏安北部这样一个国家力量并不是很强的地方来说,国家主要依靠地方势力来控制地方社会,而地方社会的一些大家族又利用国家所给的权力来取得他们所需要的各种资料。因此,对于来自于作为正统的风水流派也自然成为这一地区的象征资本。在龙潭祖祠的风水故事中,有一个极为重要的情节,就是廖弼为游瑞清创建龙潭之后,便要去京城为“国师”。笔者在查阅三僚廖氏族谱和《兴国县志》都没有廖弼为“国师”的相关记载,很可能这部分内容是王游氏后人的杜撰。

  其实,在闽西南一带,很多大家族存在与三僚风水师有关的故事。如与诏安秀篆交界的平和九峰(也即平和县城所在地)的曾氏也同样有相关记载。曾氏与官府的紧密关系比王游氏更为突出,平和县的设立就与曾氏密切相关。根据王阳明的记载,平和县城的选址与洪钦顺有关。[ (明)王阳明:《添设清平县治疏》,载《王阳明全集》卷九《别录一 奏疏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319页。]洪钦顺不仅帮助朝廷解决了平和县城的选址问题,还帮助曾氏建了上湖家庙。其族谱记载如下:

  述闻上湖家庙,旧制当是洪国师手法,方国师经营我和,择县治学宫外,即为我祖定宅上湖,其山川雄骏法度精详,虽百世不易可也。[ (清)曾元沂《曾氏上湖房系霞峰 五.七派下一脉祖谱》清道光戊申年(28,1848)修,不分卷。]

  同样,曾氏家族背后的风水故事也与“国师”有关,但是这个洪国师是什么地方的人我们并不清楚。但上湖家庙也能找到三僚风水师的影子,到清初上湖家庙因战乱为毁,重新兴建。“赣州兴国县衣锦乡曾国寿先生将庙制分金寸尺,绘图汇帙”。三僚在明清时期就属于衣锦乡的范围,曾国寿应该就是三僚人。

  因此,这些风水故事的一方面反映出闽西南这些家族在逐渐成为地方豪族的过程中,需要借助于风水故事来表明他们家族发展、壮大的合理性;另一方面,江西三僚风水师又成为故事的主角,左右这些家族的兴亡,进一步突显出明清时期江西形法派风水术在理气派风水术发源地——福建的重要地位。

  作者:朱忠飞

  电话:18779708524

  电子邮箱:zzfls@163.com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