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玉春-三僚堪舆文化在客家村落发展过程中的积极意义

发布时间:2014-06-09

  赣州市首届中华易学与堪舆文化学术研讨会应征论文

  三僚堪舆文化在客家村落发展过程中的积极意义

  胡玉春


  论文摘要

  中国风水文化祖师杨筠松(民间俗称杨救贫)在兴国县三僚村创立的三僚堪舆文化,是中国客家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在客家村落兴建、聚居、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保护人居环境、预测经济文化趋势、激励村民努力的积极作用,今天仍值得我们整理保护和研究。

  关键词:三僚 风水 堪舆 杨救贫 钳记

  三僚堪舆文化在赣州的起源和发展,和中国客家文化在赣州的起源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赣南是中国客家人南迁的第一个聚居地,客家文化是随着中原播迁的人流,在赣州的集结、融合和扩散,三僚堪舆文化也不例外。中国的风水文化在唐代以前,以长安为中心,史称“长安派”。长安派风水术,深藏于皇室宫庭,在民间影响甚微。盛唐之后,随着南迁的客家先民,风水文化冲破皇室禁锢,随南迁的人流进入赣南,并随着一个个客家村落的聚居和繁荣,得以传播和发展,形成了影响至今的三僚堪舆文化。我们考察客家村落的历史文化发展中,几乎从每一个村落都可以感受到三僚堪舆文化的影响。

  唐末客家先民为逃避战乱,纷纷涌入崇山峻岭环绕的赣南,开荒拓土,安身立命。而杨救贫带来的堪舆术成为客家先民拓地建村、新建家园的希望。客家先民对堪舆术的渴求,为杨救贫的堪舆术创造了实践机会。随着客家人在赣南聚居时的大量建筑实践,形成于三僚的堪舆术得到了用武之地,成为客家文化中的显学。

  一、三僚堪舆文化是客家村落环境学

  杨救贫名筠松,字益,号救贫。他在客家区域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但在官方版的清同治版《赣州府志》上,他的生平只有54个字:“窦州杨筠松,唐僖宗朝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掌灵台地理事,黄巢破京城,乃断发入昆仑山,过虔州,以地理术授徒,卒于虔州的于都药口坝。” 形成于三僚村的堪舆文化,即从这位唐末掌管琼林御库的金紫光禄大夫杨筠松先生避黄巢之乱,携御库秘籍弃职隐居于三僚村开始。

  杨救贫的堪舆术首先是用在了他们师徒为三僚村择址定居开始。根据三僚曾氏家谱记载,杨救贫云游天下,本无意在一地驻足,但弟子曾文辿却想为自己找一块吉壤安家。有一天,曾文辿发现三僚这个地方符合建村的原则,告诉杨救贫说他找到了一个“前有金盘玉印,后有凉伞遮荫”的风水宝地,如果居住下来,子孙可以世代为官。杨救贫亲往三僚观察,果然是一块山环水绕的肥美盆地,盆地中间有一座长条形的石峰,正好是一个八卦罗经形。盆地后部有一棵凉伞形的松树,树下是一块状如包裹的圆形巨石。他告诉曾文辿说:“这里果然是我们堪舆人家的世居之地。你看前有罗经吸石,后有包裹随身,住在这里,子孙世世代代端着罗盘背着包裹游天下。”

  我从三僚曾氏族谱中保存的当年杨救贫给三僚村堪察地貌留下的地钳记中,发现杨救贫的堪舆术,其实就是对三僚村庄的先天环境与村民未来的生产生活之间,可能产生的相互影响的分析和研究:

  僚溪山水不易观,四畔好山峦;

  甲上罗经山顶起,西北廉幕应;

  南方天马水流东,仙客拜朝中;

  出土蜈蚣艮寅向,十代年中官职旺;

  今卜此地为尔居,代代拜皇都。

  初代钱粮不兴大,只因丑戌相刑害;

  中年富贵发如雷,甲木水栽培;

  兔马生人多富贵,犬子居翰位;

  今钳此记付文辿,三十八代官职显。

  杨救贫在地钳记中首先是观察三僚村庄周围,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山形地貌和水情,如东方(甲上)罗经山,西北方廉幕山,南方天马水,北方蜈蚣形山峰,均为三僚村客观存在的环境状况。而这每一个环境状态,杨救贫都分析出了这种环境对村民未来生产生活将会产生的影响,从而判断出村庄未来可能会出现的生活状态。如“南方天马水流东”这样一个水情,可以导致“仙客拜朝中”这样一个结果;村东的“罗经山”和村西北的“廉幕”峰两个胜景,可以保佑村民“代代拜皇都”,即入京城为朝庭施行堪舆术。村庄北方“艮寅向”的“蜈蚣”形山峰,只需村民进行十代的努力,便可以荣获“官职旺”的殊荣。“中年富贵发如雷”的原因,是因为村庄东方“甲木水栽培”的结果。村庄每一个人文的重要发展,都是源自于村庄的环境和地形的影响。甚到对环境可能会对村民未来生产生活造成的不利影响,杨救贫也直截了当地明确指出,如“初代钱粮不兴大”的原因是因为“丑戌相刑害”。村庄盛衰荣辱均和村庄周边的环境之间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

  从杨救贫从这篇貌似传奇的堪舆钳记中,如果我们去除其间一些神秘色彩,其实就是一篇很朴素的村落环境对未来生产生活的影响的研究报告。三僚堪舆文化,就是通过对居住环境的考察,分析出环境可能会对生活其中的居民产生深远影响的一种村落环境学。

  二、三僚堪舆文化是村落人文发展的预测学

  三僚堪舆文化既是客家村落环境学,也是客家村落人文发展的预测学,我们可以从杨救贫给乐安县流坑村留下的钳记中,看出其中的端倪。

  流坑村位于乐安县西南部,距县城38公里,距离三僚村约150公里。

  据流坑谱牒文献记载,杨筠松、曾文辿师徒俩人到达流坑附近时,受到当地两位董姓佃农的热情款待,且留居他们达二年之久。他们为董合、董桢这俩位热情的兄弟卜选了四处吉穴,并考察了原本不适人居的水流之地流坑,观其山水形胜,卜择适宜开基的村址,推介董家取得这块不被常人看好的风水宝地,留下多篇言辞恳切的地钳记,至今董氏族谱仍世代铭记。我们从杨筠松为流坑董氏白龙塘飞鹅形穴地亲撰的地钳记中,可以领略其分析环境与预测未来的传奇和魅力:

  董家留住二周年 相待意无偏

  又下白龙塘一穴 晋记歌中说

  坎癸腾腾入亥乾 丙向夹蛇迁

  虎马兔山高起顷 庄田置万顷

  巽水下流入丙宫 然后转归东

  下后两载官荣至 乡员多大利

  舍人县令佐官郎 代代达朝堂

  向后为官五百任 观国山相荫

  若见五人同甲名 官职渐时荣

  东甲水来触 着紫着绯并着绿

  他年犹解动瘟黄 内反及家堂

  五百年中犹解败 辛戌水流大

  若见水流庚  依旧好流坑

    右杨筠松记

  杨救贫在这个钳记里,首先感谢了董家兄弟两周年的热情款待,表达了吉人应得福地的祝福。然后分析流坑村址“白龙塘”的山形水情和对今后村落人文发展的影响。“坎癸腾腾入亥乾 丙向夹蛇迁 虎马兔山高起顷”,是指流坑村周围的山势山名和地形,主龙脉由坎癸方向来向亥乾方向去(山脉由东北方向来往西北方向去),次龙脉由南方来,村庄周围高高隆起的虎山、马山、兔山,座座生机勃勃。杨救贫预测这个山情能够帮助当时还是佃户的董氏兄弟,将来可能拥有良田万顷。“巽水下流入丙宫 然后转归东”是指流坑村的水情。流坑村旁的乌江来自东方,在村庄周围绕一个环形圈后,又向东南方流走了。也就是说,流坑村边虽然只一条河,却是三面环水的特殊环境。杨救贫认为董家生活在山环水抱的流坑,经历“良田万顷”的经济繁荣之后,未来会成为一个盛行读书做官的科举之乡,预测“下后两载官荣至 乡员多大利 舍人县令佐官郎 代代达朝堂”。杨救贫认为流坑董家村将因山形发财,因水情读书做官。“东甲水来触 着紫着绯并着绿”,东方(甲方)来水触发了流坑文化教育和科举的发达,满村盛产穿紫着绿的朝庭达官显贵。流坑村的后来村庄经济文化的发展史,确实如杨救贫所预测,先是因村庄周围盛产木头,村民因贩卖木头致富,后村民致力于读书求取功名,在宋代的科举考试中获得成功,一个村居然考取40多名进士而名扬天下。

  杨救贫给流坑村留下的钳记中,甚至预测了流坑村未来的衰败和衰败的原因:“五百年中犹解败 辛戌水流大”,意思是说五百年后村庄的经济文化如果败落,那一定是因为“辛戌水”造成的。辛戌水是西北方来水,民间素有“辛戌水临祸重重”的说法。流坑来水是东方(甲方)来水,如果来水方突然改为西北方来水,说明河流改道,洪灾骤临,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村庄的生产生活必然会遭受严重打击。因此,杨救贫在钳记中反复叮咛“若见水流庚 依旧好流坑”。告诫董氏家族,永远要维护好村边的乌江,让河流保持合适的流向,只要村边的乌江保持水从东来流向西方,即维持着村庄三面环水的环境格局,流坑便永远是一个利于生产生活的美好的宜居环境。

  据流坑董氏家谱记载,在宋明两个朝代中,全村考取进士科者40余人,其中文武状元各一人;其官职上至宰相、司徒、司空、师保、尚书、侍郎,下至知府、知县、主薄、教谕竟达三百余人。当年杨筠松师徒所作的预测,果然是一一应验。流坑村是一个最能够说明三僚堪舆文化的是环境预测学的案例,1997年秋,国家文物局局长张文彬在考察流坑后,欣然挥毫题书:“千古第一村”。

  三、三僚堪舆文化是村落家族励志学

  在闽粤赣三省的客家区域,民间素有家遇波折查风水的习俗。大凡遇到求学、从政、经商等家庭大事,主人心里没有把握,忐忑不安,往往是去聘请风水师到家里来堪测一番,重新修缮或者改建风水建筑后,才敢放手去做大事,把堪舆文化作为鼓励自己去努力拼搏的励志文化。

  在兴国县江背镇水沟村,有一个著名的“武子点兵”的阴宅,是兴国县水沟村邹洪芳和和儿子邹华寿的墓。相传邹华寿的儿子邹云松因家境贫寒,以替人挑石灰谋生糊口,祖父、父亲去逝,均停柩于家,无力安葬。

  有一次,邹云松偶尔结识涂周翰、李斌伦二位堪舆先生,给他指点了这块宝地,甚至出资帮助他安葬父祖。两位堪舆先生将他们对这个阴宅环境堪测的内容和后代事业发展的预测结果,刊刻成一块石碑,安放在墓内,要求邹氏家人代代遵循。笔者有幸亲见这块石碑,其石刻的钳记碑文如下:

  武仙岽下一条龙 窑背岽上势尊荣

  水幛层层重叠裹 阴机降脉产英雄

  武子观兵形最肖 点穴恰在肚脐中

  峰峦秀丽情亲切 分金坐度妙无穷

  高低深浅俱合法 阴阳裁剪夺神功

  文贵虽兴不甚显 鹿鸣宴罢震威风

  雷赶金羊武贵发 甲乙庚生命运通

  将略无双推国士 名播华夷受皇封

  四代之间及五代 虽发贵兮未善终

  碑面重修或可免 若说起筋断不容

  聊作俚歌为应证 复叮咛兮宜信从

   地师涂周翰门人李斌伦同谨识

  这个钳记说明这个阴宅的来龙是“武仙岽下”的“窑背岽上”,山的形状犹如是一个威武的武将,居高临下视察他列阵的士兵。卜选的穴位恰好在武将腹部的肚脐。阴宅预兆后世文贵不显,却是“武贵发”,而且可以“名播华夷受皇封”,显然是一个后代将成为大将军的预测。

  一个挑石灰的苦力,被俩位堪舆师断定可以成为大将军,这是多么强烈的诱惑和激励。邹云松放下扁担,由堪舆师替他改名为“邹复胜”, 毅然出门投军,去用自己的生命搏取荣华富贵和验证堪舆师的预测。以后邹复胜果然在军旅之中屡建功勋,,从士兵晋升为将军。曾随刘永福收复台湾和与冯子材一道在镇南关打败法军,清末授威远将军,一品顶戴的提督,成为载入史册的民族英雄。

  三僚堪舆文化,在唐代以来,随着客家人南迁,开疆拓地,聚族而居的奋斗过程。在人们面对强大的自然力量面前,获到科学保护生产生活环境的指导、取得经济文化生产和努力方向的指引,受到家族和个人事业发展上的激励和帮助,在经济文化和科学知识相对落后的古代,遂成为许多村落和家族成员人生中安身立命的护身符,成为客家村落发展中最为神秘和瑰丽的文化珍品。即使在科学倡明的今天,三僚堪舆文化,依旧还有许多美丽的传奇,值得我们去收集、整理、研究和探讨。

  作者简介

  胡玉春 男 兴国县政协教文卫体专委会主任 赣南师院客家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作者联系地址:江西省兴国县潋江镇平川北大道103号 政协教文卫体专委会

  邮政编码:342400

  联系电话:13970114242

  电子信箱:379527655@QQ.com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