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自永-客家风水变迁的文本图景

发布时间:2014-06-09

  客家风水变迁的文本图景

  ——来自培田古村八景的调查研究

  张自永


  摘 要:培田八景有新老之分,反映了前后400余年间吴氏族人的信仰变迁。笔者就“云霄风月”和“马刹晨钟”两则,依据流传至今的史料、诗词文赋、传说故事以及信仰现状,着重分析培田八景中的信仰变迁的路径以及导致其变迁的内在因素。指出八景的变化看似审美情趣的转移,实则是在社区精英主导下完成的利益诉求,其目的在于凝聚宗族,对内配合族规家法而实现和谐自治,对外则谋求扩大生存空间,优化生活环境以及实现资源的占有和自然与人文边界的明晰。

  关键词:培田;八景;云霄风月;马刹晨钟

  培田村位于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宣河乡,在传统社会属于河源溪流域十三坊之吴家坊。吴氏在此开基始于八四郎公(生于元泰定年间),至今已繁衍廿七世。全村现有365户,1482人,为吴氏单姓村。

  培田八景有新老之别。老八景由十世祖在中公(生于明嘉靖三十年,卒于万历四十二年)命名,并被首次付梓于乾隆戊申(1788)年修版《吴氏族谱》,分别是云霄风月、苦竹烟霞、松岗琴韵、新福钟声、崇墉秋眺、总道霄评、曹溪耕牧、魏野渔樵。后因“第年湮代远,陵谷变迁,昔所谓八景者今已一二淹没焉”,清光绪优增生吴爱仁及吴乃宜撰新八景,并被刊于光绪丙午(1906)年汇修版《吴氏族谱》,具体是指:杰阁吟风、平桥望月、西山树色、南院书声、芳泉趋汲、古寨观耕、蛟潭晚钓、马刹晨钟。

  新老八景都有其依附或观望的主题建筑。其中,“云霄风月”的主体建筑是云霄庵,“新福钟声”是新福庵,“杰阁吟风”是文昌阁,“总道霄评”是天后宫,“马刹晨钟”是马头山庵,等等。这些景致的主题建筑都是和民间信仰息息相关,尤其是位于村落边缘的云霄庵和马头山庵,它们反映了其间培田吴氏的信仰变迁,笔者仅就这两个案例,结合流传至今的史料、诗词文赋、传说故事以及信仰现状,着重分析培田八景中的信仰变迁的路径以及导致其变迁的内在因素。

  云霄风月

  云霄风月处于云霄山,“其山耸拔四面徒绝,惟一径可通,登临舒啸,恍若置身云表。诚吾乡八景之魁也。” 风景意义上的云霄山离不开人文气息的般若堂,吴氏十九世裔在《云霄寨般若堂记》中阐述地颇为清晰:

  堂原肖泉公读书处也。……盖公游庠后雅好元宗,冀得洁净之区,结庐云霄之寨,取名般若堂。塑祀接引弥陀佛像,日夕顶礼毕,志精修道学,既成自书得一道人之主,附佛像下,而诣力之深,接引之义,诚可想而知也。厥后廊庑倾颓,金身蒙晦,裔众将像主移入新福庵,施田供奉香灯。

  文中所提及的肖泉公是何许人?谱载为吴氏十世祖,名正道,号在中,“公博学善书,工诗能文,创立培田族谱,潜修水月精舍,自号得一道人。”明进士户部主事邑人赵钺为之所作的《肖泉公童子卷传》至今流传。肖泉公入主云霄庵,创设般若堂的原因,在《接引弥陀序》中记载为“肖泉公因中年澹于名利,欲托处幽静”。

  诚然,吴正道创设般若堂,并始咏云霄风云,源于其个人“雅号元宗”。而关于老八景之魁的诗作有哪些,又在吟诵何人何物何景何情?不妨我们一睹载于族谱中关于“云霄风云”的诗词文赋。

  作者 功名 世代 生卒 诗词内容

  吴正道

  (肖泉公) 邑庠生 十世祖 嘉靖30年-万历42年 古迹流传几许年,砌成坚垒傍云烟。凭栏人到青峰顶,坐石箫传碧汉边。数阵微凉消溽暑,一轮皓魄照清泉。

  闲来便爱亲光霁,不让蓬莱岛上仙。

  八景临江仙调

  壁立崔巍连碧汉,白云无锁常封。登临流览露华浓。吟声来翠竹,琴韵寄苍松。推出琉璃千顷碧,庾楼佳兴难同。波光练静玉玲珑。人间清世界,天上广寒宫。

  吴任道 十世祖 嘉靖38年-崇祯元年 势压群山耸碧天,东西两地控汀连。萧萧冷透穷经榻,皎皎光涵卓锡泉。万壑千峰闲眺里,青松翠竹苦吟边。

  闲来扫石题新竹,须信游人即是仙。

  重九登云霄山

  云满芒鞋一径深,呼童携酒步危岭。

  墨花一洗三千斛,不向林间学苦吟。

  吴发滋 贡生

  修职部 十六世 雍正11年-乾隆29年 绝顶云封冷露浓,堂开般若忆遗踪。摊书午倦风侵榻,味道更深月挂松。嘉帽豪情凭独赏,庾楼清兴有谁从?

  于今访景人何在?为爱青山不改容。

  八景临江仙调

  绝顶嵯峨齐碧落,登临难却凡间。遥看出岫白云闲。披襟临少女,日月且忘还。皎皎瑶蟾腾海角,何须丹桂高攀。竹帘时挂一钩弯。空山人不到,独步叩禅关。

  吴苞九 邑庠生 十七世 乾隆10年-嘉庆14年 风月谁为主?层峦独自看。苔痕寻古迹,泉响碎琅玕。

  吴一兼 十六世 拨云寻古迹,风月自双清。般若人何在,空怀仰止情。

  吴一舟 邑庠生 十六世 乾隆30年-嘉庆14年 笔岫凌霄汉,嵯峨境不群。依然风月在,今昔却攸分。

  吴一骈 十六世 巍然笔岫势凌霄,云度荒墙境寂寥。

  般若堂空谁做主?向留风月寄逍遥。

  吴韶林 邑庠生 十七世 乾隆24年-嘉庆13年 攀萝援磴上岧峣,极目无边接九霄。

  风月独从云外赏,人间谁与共招邀。

  吴茂林 举人 十七世 乾隆25年—道光13年 云霄自昔有遗民,上到峰顶不见人。

  风月而今谁作主?荒墙一半是荆榛。

  吴梦庚 邑庠生 二十世 重九登云霄庵(口占)

  佳节属重阳,登高步芳躅。山势接云霄,崎岖道如蜀。平生畏习劳,至此情亦笃。行行到半山,回首故乡瞩。列屋瓦鳞鳞,平铺宛如玉。折蕉护当头,色染遍身绿。忽入般若堂,小坐涤尘俗。即此是林泉,兼可谢荣辱。世利勿营营,犹记先父朂。俄而手盥泉,登堂焚香烛。煮茗当阶前,清谈畅所欲。槛外树成林,浓荫蓝侵溽。地旧人已非,沧桑动感触。再步上山巅,独开生面局。超忽势摩空,奇峰飞断续。习习凉风生,似胜兰亭浴。瞥见日西斜,思归情更属。经僻逢樵子,负肩薪两束。时止复时行,路滑宜稳足。朋辈共欢呼,吾亦歌一曲。

  吴大年 邑庠生

  贡生 十九世 道光年已亥- 登云霄庵(四首) 辛丑(1901)正月

  ①忽到云霄拜佛宫,高谈般若快春风。千山丽色明如画,尽入吾侪眼界中。

  ②千仞崔巍势未平,乘春到此足移情。云梯万级连肩上,不觉身高入太清。

  ③慈云阁外石泉清,甘露堂前动远情。宛到蓬莱峰第一,飘飘两袖好风生。

  ④梵宫清净豁人衷,胜景无边境又通。更上一层登绝顶,冲开云雾见苍穹。

  表格来源:笔者根据乾隆戊申、光绪丙午年版本族谱整理而得。

  在上表所列的11人17首诗词中,有9人12首刊于乾隆戊申版族谱,余下的2人5首均是重修庵堂之后的诗作。可以看出,在历数诗词中,主要表达是感旧兴怀之作,表达“书声寂寂空遗址,草色萋萋忆古人”之绪。这其中有对先哲的追忆缅怀,也有对接引弥陀等佛教尊神的感叹。

  据笔者1月29日(正月初七)实地对云霄庵的探访,现在的云霄庵为1997年重建,主体建筑为方形,纵深面宽均约为8米,侧边建有面宽约3米的小房,为厨房和居室之用。门额书“云霄庵”,楹联临时题写“风扫岭上叶,云涌小庵门”。进门则有背靠相依的两尊神位伫立,迎面是五尊典型道教神像(其中三尊据说为定光、伏虎、观音等客家三大祖师),两侧分别有小型陶瓷制作的关羽和观世音像。门柱上书“清泉石上流,明月松间照”和“遇事虚怀观一是,待人和气听群言”。右侧有地藏王菩萨香座,并书有“地大岭深施普渡,藏真化俗布慈航”,横联为“慈航普渡”。此外,在右侧墙壁上除了善男信女的乐捐芳名外,还题有两首乐谱,一首为落款为祖师语录的《阴阳五行颂》,一首为太清玄智真词曲的《道法颂》。距庵不远处的山腰,在一棵大树下有一香座,为祭拜山神土地,当归属于云霄庵信仰体系。据信众反映,惟初一、十五有香火来此祭拜,平日里无人看管打理,此庵香火并不旺盛。

  同治丁卯(1867)年,在中公后裔昌馈等“不忘祖泽”,而倡首重建云霄庵般若堂,至今仍流传着对在中公“以字驯鬼”的旧传,说在中公前往般若堂总是有鬼神抬着,有时鬼神显灵恐吓在中公,在中公便书写“火”字贴在鬼神身上来烧,鬼神奈不住火烧便求饶,公便书写“水”字化解。这一传闻也载于同治甲戌版族谱:“公或往辄有鬼抬之而上,又每读至更阑,见鬼伸掌窗内,公取笔书火字,鬼叫燎甚。书水字即平,云云。”可见在庵堂初期,其内在情感仍是对祖先崇拜追远和对文教的肯定引导。而行至1997年的再次重建,接引弥陀神像被三大祖师等神像取代,地藏王菩萨被单独奉祀,《道法颂》等唱调也融入其中,各路神明被渐次请入庵堂,云霄庵的信仰功能被不断扩充,儒释道合一的多神信仰系统得以充分体现。

  与此同时,由云霄庵剥离出的祖先崇拜的功能被单独呈现,吴氏世裔在八四公坟的山脚建立用于奉祀的专门场所“在中公祠”,接受族人的崇拜和祭祀。祖先崇拜和神明信仰并行不悖,共同构筑了培田吴氏的信仰体系,这种“神明虽众,祖先为上”的多元信仰格局至今延存,共同维系着培田人的精神家园。

  马刹晨钟

  清同治年间,吴氏族人在培田村附近的黄山源创建了酬恩寺,民间俗称“马头山庵”,“马刹晨钟”即是以此为主题建筑的歌咏。“庵胡建?为报恩也。恩胡报?为张老师也。”张老仙师原名“海经”,俗名张清朗,上杭县古田镇吴地村小吴地自然村人,生于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拜赖坊村吉当山敬心僧为师后,结茅小吴地马头山 ,禅功深厚,道行颇高,被乡宦加“至道禅师”称号。顺治三年(1646年)圆寂,肉身六年不坏,“里人惊异,即真身漆之以金 ”,尊称“至道生佛”。

  张老仙师在保护培田龙脉,避免吴氏族人“绝烟火”、“绝米粮”、“绝书香”和“绝人丁”的风水斗争中起着关键作用,被培田吴氏尊为“恩神” 。吴氏为了报恩,专门建庵奉祀,以争强族人对恩神以及历史上宗族边界的记忆,更是借建“张老师庵”于黄山源,并以“马头山”来命名此山,以护龙脉,壮龙气。张老仙师曾自撰庵内匾“自得居”,联“男儿当答礼,妇女莫朝参”。可见当时酬恩寺是培田男性的仪式活动场所。每年农历四月十五,全村男性都要到马头山进香。据光绪谱载《马刹晨钟》两则,如下:

  作者 功名 世代 生卒 吟诵内容

  吴爱仁 优增生 廿世裔 同治3年-? 晨入名山境洞开,忽闻钟声出山隈。

  红桃绿竹相辉映,翠岫青山欲滚来。

  佛法喜从龙指悟,凡心翻向马头回。

  此间偏觉闻香妙,身洗尘缘不着埃。

  吴乃宜 邑庠生 廿世裔 光绪6年-民国28年 何处晨钟下界闻?马头山静绝尘氛。

  声声唤觉邯郸梦,入耳依稀响遏云。

  表格来源:笔者根据光绪丙午年版和2004-2007续修版族谱整理而得。

  从两则诗文中可间,当时的马头山已纳入培田吴氏的信仰体系之中,也是最初的“酬恩”信仰。而今每月的农历初一、十五,信众都如约而至,诵经拜佛。2012年1月23日是农历壬辰年正月初一,是马头山庵的重大节日,笔者随其信众前往参加祈福祭拜。

  马头山庵距培田村约四华里,位居村北山腰。今马头山并祀奉佛,住僧尼,仙佛共香火,2007年又改旧建新,宏拓规格。门额篆书“马头山”,联曰“马勒悬崖背合尘觉,头回是岸返璞归真”。阁楼门额可见“大雄宝殿”四斗字。步入门阶,主殿堂树三尊佛像,为三世佛(一说为三身佛),颇为气派,通体玉华。在三世佛的周遭有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佛像金身近20尊,如右偏殿的千手观音,迎门所见的弥勒佛等。

  寺庵正殿门额“华藏庄严”,联曰:“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正殿左右悬“法轮常转”“佛日增辉”匾额。外柱楹联:“十方来十方去十方共成十方事,万人是万人舍万人同结万人缘”,横匾书“玉佛殿”。侧壁挂有“无曰不显”、“有求必应”、“张老救民称生圣,至道济世尊先师”等书匾。侧房门联题“天雨不滋无根草,佛门难渡伪善人”,并横批“众善奉行”。在庵里摆放的图书中,有《大功课》一本,上书小字“酬恩寺持用,光绪四年版,二〇〇一年重封”字样。

  是日,天气寒冷,加之前日有雨,道路并不理想。因此信众人数并没有达到所谓的数千聚众。但截止至当日中午12:00,约有600余名信众上山祈福跪拜,

  并收到信众自愿交纳的“保平安”费用总计7000余元。此项费用由“福建省连城县酬恩寺理事会”经手。保平安符上印制有“××村佛光注照本命元辰弟子×××一生平安、年年顺遂,长生福寿禄位”,由理事会按照大人10元/人、小孩6元/人的标准收取善款,填写信众村落姓名后,统一交由庙务将平安符依次张贴于室内侧壁上,每逢初一、十五时,本庵庙务和信众就会逐一颂读购平安符者姓名,感谢他们捐助善款并为他们祈福消灾。从捐献名录看,周边的村落都曾参与马头山庵的仪式活动,马头山庵已成为河源溪流域的公共神庙。

  从信众携带的供品看,鞭炮、礼花、蜡烛、油、盐、长寿面、水果(以苹果和柑橘居多)等为常见贡品,还有一些诸如红包、糖、纸钱、米冻、饼干、花生、瓜子、红枣也各有携带。祭拜结束后,油、盐会留予寺庙持用,长寿面等供品一般会在向神灵拜罪致歉后带回离开,烟花爆竹等一般用尽,如有结余则如数留放寺庙。作为必需品的油主要用于添加长明灯燃料,在传统社会为动物油脂、植物油或煤油,而今全部使用食用油。一般信徒用矿泉水瓶装盛,大约550毫升。也有携带小瓶原装的,但是一般不重视品牌。笔者所见最多的为“花旗”牌5升装精品食用油,该施主逐一添加长明灯后,径直提往斋堂,向庙务捐赠并口有祝词。而与油相对应的另一必需品,烟花最大者的规格为31.7cm×31.7cm×49.4cm,毛重达20kg,装药量720g,单发最大装药量为20g。

  观之,“酬恩”是马头山庵的初衷,但近年在马头山庵信仰体系中的分量有所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具有普世意义和现实关怀的佛、道。七成村民表示到此祭拜并不单纯为了感恩张老仙师,而是寻求一种精神寄托。2009-2011年间,一僧侣到此云游并担任主持,他多方筹措欲将民间口传的“庵”扩建为正统上的寺庙,但由于宗教管理部门的行政干预,此事无果而终,大师无奈之下选择离开马头山庵前往山东某寺庙。此后,庵堂由“福建省连城县酬恩寺理事会”进行管理。

  结语

  从光绪丙午年汇修版《吴氏族谱》重新拟定培田八景之后,虽然吴爱仁等宣称“非敢谓继美前贤也,聊为吾乡点缀云尔”,但在客观上却宣告了云霄庵逐渐偏离包括天后宫、文昌庙、胪地庵、福林庵等在内的培田的信仰体系的中心位置,逐渐地被边缘化,仅存有成为历史遗迹的事实地位。而马头山庵却越发处于信仰的焦点之上,占据信仰圈的中心地带。这一点在岁贡生、明经进士、十九世裔吴泰均同期撰写的两篇记文中有所体现,《云霄寨般若堂记》用字323个,《马头山庵记》却洋洋洒洒书文1746言。

  从培田老八景之魁的云霄风月到新八景的马刹晨钟,从云霄庵的般若堂到马头山庵的酬恩寺,从云霄庵的在中公和接引弥陀到马头山庵的张老仙师与三世佛,这种信仰的变迁表面上看是小乘佛教(般若)到大乘佛教(三世佛)或者儒释道融合的粗线条,实际上却隐藏着历史语境下人们选择信仰的功利性因由。

  在云霄寨和黄山源这两座山峰,在前期培田吴氏分别由祖先在中公和至道生佛张老仙师镇守。渐次,在中公被请入专门祠堂祭拜,取代他的是客家三大祖师等纷繁杂陈的神明。张老仙师的一元信仰被打破,三世佛等开始镇殿,其他神明也陆续入主。客观而言,云霄寨和黄山源两座山脉一直处于培田吴氏的管辖范围,庵堂的设立以及主神变迁都没有改变它作为山脉所有权的身份标识。

  信仰的选择和再造是个漫长的过程,但从新老八景反映的信仰变迁的前后400余年,这种选择的主体也从吴氏第十世祖至今的廿七世裔,其中吴正道、吴泰均以及“福建省连城县酬恩寺理事会”等社区精英或组织在其中起着主导性作用。他们掌握着乡村话语权,并利用自己的学识、资历等优越地位来影响宗族的关注点,从而达到凝聚宗族向心力,或者明确和他者边界的作用。

  对神的信仰只是表面现象,具有典型佛教特点的场所一直保存着“庵”的名义,具体的神灵也在不断变迁,甚至儒释道走向融合。但是其内在的主线却一直没有变化,那就是凝聚宗族,对内配合族规家法而实现和谐自治,对外则谋求扩大生存空间,优化生活环境以及实现资源的占有和自然与人文边界的明晰。

  作者简介:张自永,男,赣南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2011级民俗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客家民俗与社会。邮箱:hnzzy_2009@yeah.net;电话:13479903646。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