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寀依-试谈杨公文化与宗祠建筑

发布时间:2014-06-09

  [赣州市首届中华易学与堪舆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

  试谈杨公文化与宗祠建筑

  台湾•洪寀依


  [摘 要] 唐僖宗朝国师、地理宗师杨筠松(救贫),在江西赣南农村,从事“堪舆地理”活动。期间,以他娴熟的“堪舆”学术,结合民间实际,独创“形势派”“地理文化”(简称“杨公文化”),用于堪址、规划、布局城镇乡村和民居宅地,其中宗祠建筑体现了“杨公”“地理文化”之手笔,至今千古流芳,被称为中国特色人文景观。

  [关键词] 杨公文化 宗祠建筑 中国特色人文景观

  2009年以来,5年期间,笔者连续四次到杨筠松(救贫)第二故里——江西赣州学习考察“杨公文化”,受益匪浅。其中选取“杨公文化与宗祠建筑”为题撰写一文,提交“赣州市首届中华易学与堪舆文化学术研讨会”研讨,以求专家学者和同行人士批评指正。

  宗祠作为封建礼制中心,往往是村落中规模最恢宏、构造最考究的建筑。尤其一些殷富大村的宗祠,集中体现彼时民间最高建筑水平,不乏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典范之作。

  宗祠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除了“崇宗祀祖”之用外,各房子孙平时有办理婚、丧、寿、喜等事时,便利用这些宽广的宗祠以作为活动之用。另外,族亲们有时为了商议族内的重要事务,也利用宗祠作为会聚场所。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家族观念相当深刻,往往一个村落就生活着一个姓氏一个家族或者几个家族,多建立自己的家庙祭祀祖先。这种家庙一般称作宗祠或祠堂。祠堂这个名称最早出现于汉代,当时祠堂均建于墓所,曰墓祠;南宋朱熹《家礼》立祠堂之制,从此称家庙为祠堂。

  据考,江西赣州、福建宁化、广东信宜等地区的“宗祠”、“家庙”的建筑,均与唐朝国师、地理宗师杨筠松(尊称“杨公”)创立的“地理文化”(简称“杨公文化”)相联系。

  在“杨公”归宿地——于都,流传一千多年的“板凳定向”建管氏祠堂的传说:“管氏建祠之前,曾派人往虔州聘请杨公在起工那天择基定向。开工那一天,杨公穿着旧长杉,手里拿着雨伞,背上背个包袱,风尘仆仆来到管屋建祠的芒筒坝,他看见许多村民正忙着平整地基,便坐在边上张望。管氏族人见他衣着平常,也就不予理睬。杨公在芒筒坝四处走动,东张西望,最后累了,自己找了一张板凳坐下,休息了一会,见还是无人招呼自己,心中甚为不快,便起身走了。杨公离开后,有个泥水匠说:“哎呀,刚才那个人好像是杨救贫。”大家便议论起来,恰好管家的头人来了,听说刚才杨救贫来过,立即派俩人去追赶,要把杨公请回来为祠堂“点穴”“定向”。俩人赶上杨公后,向杨公说明头人的要求,杨公不肯回去,这俩人便拉拉扯扯,杨公脱身不得,只好说:“我刚才坐的地方,有一张板凳,你们的祠堂就照那张板凳的位置和座向做吧。”这俩人回去复命后,头人就照杨公说的建祠。

  一年后,管氏祠堂建成,杨公又路过芒筒坝,管事人见了杨公,赶紧拦下来,请他看看有无“风水”上的破绽?杨公绕着祠堂转了一遍,看见大门前有个帮工在挖坑,就过去问他挖坑做什么?那帮工说挖坑立“桅”杆石。原来他是挖坑安放“旗杆石”,错说成了“桅杆石”,杨公就问管事人说:“你们是要会动的桅干,还是不会动的桅干?”那管事人认为会动是活物,不会动是死物,便说要会动的。古代习俗,要出了大官,门前才立旗杆石,旗杆是不会动的。会动的是船上挂帆的桅杆。结果,管氏祠堂做好后,管氏很长时间尽出撑船的,出不了官员。现在祠内墙上写有一首佚名诗:“板凳定向显灵通,人丁兴旺在族中。管氏宗祠今犹在,芒筒坝人称杨公。”

  传说是事物升华的预言。杨公地理文化对宗祠建筑作了精辟的设想。宗祠建筑与传统民居建筑一样,重视宅基选择。就建筑环境而言,宗祠与村落的整体布局、与周围山水自然环境,应协调和谐,相处自然,体现出传统建筑对山水自然崇拜的理念。管氏宗祠位于梅江形成九曲水的转折处,右水倒左,乾亥水上堂,水口在丁未方,下砂关栏交锁,真不愧为地理宗师之作。

  2012年,作者陪同台湾•中华易理世界堪舆协会吴理事长一行,去到杨公坝考察时,经勘测,管氏祠堂的建筑元素:

  (一)地理分析:1、水口:位于缝针乙辰宫位。2、坐穴:艮寅山坤申向,丙寅始气界缝小空亡。3、朝堂水:乾亥(大河水),壬子水(小),上堂水辛戌。4、朝应峰:丙,午,丁,未,坤,申。

  (二)祠情分析:1、收乾亥临官水,壬子帝旺水,上堂水 为辛戌官带水,杨公著述的《撼龙经》云:“生水朝堂,螽斯千古,官旺聚局,食禄万钟。”主应后人财禄丰盈,也主二房应福。现今后人发福的代表名人管飞,他把家具生意做到北京城,成为一方巨富。2、朝堂峰丙午胎峰,丁未养峰,坤申长生峰,主人丁兴旺,主出长寿之人,也主长房应福。 3、杨救贫用板凳选址堪舆的“管氏宗祠” 在这块阳宅宝地上,建成后, 管氏从此兴旺发达,人杰地灵。如今,古碑犹存,旧地仍在。

  赣州地区的宗祠建筑,一般是以三合院组构成,完整且独立的建筑体之公共空间,尤其在建筑物上,梁柱、斗拱、彩绘、匾额等丰富性,将杨公在宫殿皇室的建筑元素加入其中。三合院建筑为中国传统建筑中较为完整之建构单元,其内部有大厅、主人(管理者)卧房、侧厅(商谈空间)、客房(远亲住宿)、大前庭(聚会、晏客、祭奠活动)。如此机能完备,在策略上可达到内部聚会活动的需求,对外宾客的宣示性及照应性皆能达到维系家族的精神中心、信仰中心、祭拜典仪、会议联谊、一切活动的中心所在处。如“管氏祠堂”的原先建筑设计,便富有这种规格档次。

  “杨公文化”理念设计建筑的宗祠,在实体上运用了极丰富文化语意如彩绘花瓶(祈家族平安)梁枋上的狮身精雕(避邪、美化)砖砌弧形拱门(传统家族圆融)等策略元素,以表达家族的向心力和融合性,更有对外表彰家族的社会权势层。如杨公弟子廖禹在宁都黄陂卜建的“花门楼”,门楼建有多层垛子,各花腦、墙上雕有人物故事,制作精良。

  “杨公文化”理念设计建筑的宗祠,多以三进二院,构制宏大,其不同之处在于二进专作族内议事庆典的享堂,构筑最是考究,挂置祖上各种功名节孝匾额,最能唤起族人自豪感。三进则是供祖祭祀的寝堂,且梁枋、垂花等皆以精美工艺的三层雕工来呈现高阶的形式美,表达了建筑的力与美的结合,更在细部雕工、砌工、彩绘等等上说明了传统精致美感而且不失当时的现代化建筑技术美学。如台湾客家第一宗祠——刘氏宗祠,位于台湾万峦乡五沟村,是台湾南部地区各宗祠中是具代表性的宗祠,它的建筑符合“杨公文化”的设计理念。

  刘氏宗祠的正身以五架梁、穿斗式,前有轩廊、月廊。硬山式屋顶,正脊饰瓦神,马头墙与民居无异。石柱支以圆鼓状石础。内有亭台、庭院,使宗祠建筑既融合传统建筑文化的精华,又迥异于民居宅院的鲜明个性。在大厅、前檐天花板均采用精致的卷棚形式。刘氏宗祠建筑的小木匠作颇为讲究,多有精湛木雕构件,使宗祠建筑的文化品位随之升华。轩廊、檐前撑栱及万年台等处,是民间艺匠大显身手之处。刘氏宗祠前厅轩廊、月梁、雀替、挂落,木雕刀法细腻,刚柔并举,以卷草、祥云、回纹为主构成的画面,显得庄重而又不失轻盈。廊下伸出的八根穿斗顶部,雕刻“彭城堂”三个镏金楷书大字,实属珍稀。宗祠两厢檐前撑栱透雕狮、虎、鹿、猴,辅以松柏梅桃作背景,其状活泼可爱,画面生气律动。宗祠寝堂檐前牛腿,透雕二位峨冠博带、神情飘逸的文雅儒士,显出孔氏家庙与众不同的儒学沉淀。简言之,刘氏宗祠建筑既有整体结构与环境协调之美,又于细微处见精神,通体洋溢着“杨公文化”建筑的古朴气息。

  “杨公文化”理念指导下的宗祠建筑,贯穿着儒家“慎终追远”“端正民风”的宗旨,“孝先”思想鲜明地反映在宗祠的外在形态。宗祠的立意上是给家族在精神上及信仰上的一个中心及标志,可在每次年节庆典,家族重要会议及活动所用。如杨公弟子刘江东,在其女婿故里——于都葛坳乡澄江村,寻龙点穴、开基建村。一千多年来,澄江村人财两盛,富甲一方。族人纷纷建祠立坊,纪念、祭祀祖先,先后建祠24座(该村现有居住人口280余户,1500多人)。如:文景祠、云窗祠、雪窗祠、子英翁祠、帮院祠、光道祠、圣岸祠、文渊祠、松波祠、蒙溪翁祠、礼训祠、渊潜祠、仲常祠、四惟堂、琴乐祠、秀明祠……等,充分展现了历史文化名村、古色古香韵味。

  宗祠又名“公堂”,附设“书院”(私塾),族人子弟在这里补习应考。杨公小时候,家境贫困,受一杨姓命官抱养,聘请“先生”在祠堂(书院)开办私塾,专人培育,17岁登科甲,随之步入仕途。从此,杨公故里——镇隆,历来以“书院”为多取胜,形成古书院群,他是沿袭杨筠松(救贫)少年时代酷爱读书的象征。明、清时期,每年朝廷举行科举考试,镇隆地区各大姓氏,必定在“祠堂”内开办补习,应对考试。年复一年,“祠堂”的名称改为“书院”,显得高雅、得体。在一所“书院”的墙上,现还嵌有清朝时期的考试规则的碑刻。镇隆的宗祠建筑风格很为别致,有中国传统的,有中西合璧的,显得十分典雅而大气。正因为这样,宗祠建筑一般都比民宅规模大、质量好,越有权势和财势的家族,他们的宗祠往往越讲究,高大的厅堂、精致的雕饰、上等的用材,成为这个家族光宗耀祖的一种象征。

  宗祠也是家族寿庆社交场所,有的在内建筑戏台,祭祀封典、庆寿上灯。戏台一律面对寝堂,据说演戏是给祖宗看的。寝堂、享堂不置门窗,畅对天井,显得高深肃穆,便于祭祀,直接点明“孝”的主题。在这样的建筑氛围里,面对祖宗牌位,香烟袅袅,烛光摇曳,怎不令子孙肃然而生缅怀之情?孝,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这是杨公文化所留下的道德氛围。如于都杨公坝“板凳定向”的管氏祠堂内,现还悬挂着一块“歌舞昇平”的匾额,昭示著杨公文化在宗祠建筑上的历史背景。

  宗祠多数都有堂号,它反映了传统的人文价值取向。堂号由族人或外姓书法高手所书,制成金字匾高挂于正厅,旁边另挂有姓氏渊源、族人荣耀、妇女贞洁等匾额,讲究的还配有联对。如果是皇帝御封,可制“直笃牌匾”。 宗祠内的匾额之规格和数量都是族人显耀的资本。有的宗祠前置有旗杆石,表明族人得过功名。如赣县白鹭村“崇巽堂”的皇帝御赐的大金砖,太师椅和饰有辅首浮雕的石鼓、夏府戚家祠“捍家卫国”牌匾、兴国三僚狗形祠“蓝溪堂”匾额、宁都洛口邹氏宗祠“渭水流芳”匾额、石城同保公祖祠“太原堂”横匾、信丰邹氏宗祠“聚顺堂”牌匾……等,这些展现出杨公文化为当今社会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作者简介] 洪寀依,女,台湾堪舆命理协会高雄会长

  联系电话:00886937310306

  电子邮箱:"洪寀依"<hon.hie@msa.hinet.net>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