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功孟-刘邦祖墓在凌云山之说

发布时间:2014-06-09

  刘邦祖墓在凌云山之说

  曾功孟


  摘要:自古以来,就传说凌云山有一座天子地,汉高祖刘邦的祖父丰公就安葬于此,每年的清明那天,短尾龙都会前去祭醮,并有一只白雁定会撞壁而亡。凌云山天子地,天造地设,堪称天窍之穴。宋张子微《地理玉髓经》,列之于《天下名墓图》。明徐继善《地理人子须知》亦有具体描绘。《宁都直隶州志》、《宁都县志》对此也有辨证。现在则更有诸多学者、风水大师不辞劳苦前往考证,希望能解开这千古之谜。至于是否确有此事,自然是见仁见智,众说不一。也许这就是“传说”的意涵,也许这就是“风水”的魅力。

  关键词:刘邦祖父墓、凌云山、天葬地

  在当地人心目中,凌云山似乎显得特别的神秘:整座山高耸入云,方园数十里,人迹罕至。山上终日云遮雾绕,说话都得小心翼翼,否则雷电交加,风雨骤至;传说山中有无数个大大小小的龙潭,并有蛟龙藏于其中,蛟龙一直在守护着汉高祖祖父丰公的天葬地;还流传着汉高祖祖父丰公放无利债于百姓、借金交椅于福德仙人等种种传说;还传说天葬地只能从远处看到,到近处根本找不到墓的踪迹。神秘,还是神秘。正因为有着种种神秘,自古至今,曾引起了很多人的好奇。在听过很多传说和查阅相资料后,本人也曾多次前往实地考察,但许多疑惑仍然未能找到答案。为此,本人就一些感性材料撮成本文,以供专家学者指正。

  一、地理位置

  凌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东韶乡西北方向,是赣州市宁都县、吉安市永丰县、抚州市乐安县三县的分界岭。因山顶较平,原名平山,唐代起改称“凌华山”,后又改称凌云山。凌云山方圆25平方公里,山势呈东北西南走向,山体结构由花岗岩构成,山间多峡谷。最高海拔1454.9米,属雩山山脉,是宁都县第一高峰。登上峰顶可“一山观五县”即宁都、永丰、乐安、南丰、广昌五县。山上流泉飞瀑,云雾缭绕。凌云山距宁都县城约90公里。山上有三处寺庙,山顶有当地人俗称的“顶庵”,向西面稍下处有“中庵”,再下来向东方向,有“脚庵”名“凌云寺”。 从县城至天子地则不必经过庵边,到达东韶乡琳池墟镇后,经辛野到汉口,再至天子地水电站,后登山即可到达天子墓地前。

  二、自然资源

  凌云山拥有我国亚热带地区具有代表性与典型性的森林湿地类型,是赣江支流梅江河的源头,亦是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兽类、鸟类等珍惜濒危动物的主要分布地,为江西省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最具潜力和最有价值的地区之一。区内古树参天,有第三纪遗留植物活化石之称的南方红豆杉、水杉;有珍稀树种钟萼木、香果树、闽楠、银杏等。丰富的植物资源,为各种野生动物创造了良好的栖息环境。该区往北延伸,与本县肖田乡的大龙山以及抚州市的宜黄县相连,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华南虎的潜在分布区之一。区内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豹、云豹、梅花鹿,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鬣羚(又称苏门羚)、穿山甲、豺、小灵猫、大灵猫、金猫、水鹿、河麂等。啮齿类动物有竹鼠、豪猪、松鼠等。白颈长尾雉、灰胸竹鸡为我国特有种。爬行动物有鳖、大壁虎、蟒蛇、赤链蛇、黑眉锦蛇、银环蛇、眼镜蛇、竹叶青蛇等27种。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鲵等两栖动物。该区内群峰逶迤耸拔,岩洞奇形怪状,竹木高大苍翠,草被茂密浓郁,丰腴的山体,巨大的落差,蕴含丰富的水力资源。

  三、民间传说

  凌云山有关汉高祖刘邦祖父的民间传说主要有以下几种:

  传说一:借玉镯之说。刘邦的先祖们历世修家,家境富裕,且乐善好施,至刘邦祖父辈时,竟家财散尽。一日,有福德仙人向其求借,家已无银,丰公随解手上玉镯给他。仙人自言家住太华山铜鼓村,至明年八月十五中秋,请驾至草舍,如数归还。公至期依言,偕孙刘邦从江苏徐州同往太华山。到了铜鼓村,果见山环水秀,清幽雅趣。仙人前来迎接,设宴款待,酒至半酣,荣公似醉入寐。其孙刘邦顿觉山岩倏忽欲坠,急走十二步,一跌,又走十二步,又一跌,回头一看,并无屋宇,只有坟墓一座,仙人正在山顶呼龙。丰公便生葬在龙穴之中,名人形脐穴。

  传说二:借金交椅之说。刘邦的祖父丰公,字仁浩,战国时期随父刘清一同在魏国做官,楚顷襄王恩赐给他两把金交椅,并且食邑千户。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赢政称帝后修筑长城、焚书坑儒、建阿房宫、大修陵墓等等酷刑苦役,加上自然灾害,致民不聊生。刘仁浩目睹民众之疾苦,遂将百万家产全部散施,拯救百姓,他自己却变得家贫如洗,唯有两把金交椅尚存。后来刘仁浩的一位至交宴请贵客,借去一把金交椅,却始终没有送还。不久又来了一位赤脚仙人,称说是江西省赣州府宁都县太华山紫云庵的大德仙人,今来借金交椅宴请施主。刘仁浩心想:先前一把已被人借去竟没了,如今又来了这位素不相识的世外之人,莫非又是骗局?欲不应允。但转念又想,百万家财都施尽,又何差一把金交椅?人生在世,纵坐竹椅、木椅,甚至石板,依然心安理得,其乐融融呀!于是慷慨答应:“既然道长需要,就搬去吧!”赤脚仙人说:“刘公,明年八月十五请驾至太华山庵舍会唔,自有要言相告,并奉还此把金交椅。”说罢,浮云托身,飘然而去。

  翌年八月,刘公偕孙子刘邦寻往太华山,但见:千岭逶迤,霭绕晴岚,草木苍翠,景色幽美!祖孙两人不知爬了多少山,过了多少河,早已累得筋疲力尽,就是找不到寺庵的踪影。刘公道:“莫大的太华山,方圆几百里,哪里去找紫云庵呢?我们还是回吧!”刘邦说:“为人不可失信!祖父既然答应了师父,依期会唔,岂不按诺言而行?”刘公点头,祖孙再行。来到一个泉浒边,忽见一位老人在磨着铁棒,就上前问道:“老兄,可知此太华山有什么庵堂?”老人摇头:“从未见过。”刘公顿感失望,举步欲退。刘邦又问长者:“老人家,你磨这铁棒为何?”长者答道:“要磨成绣花针,给孙女出嫁。”刘邦长叹道:“你要磨到什么时候?何不花钱买一枚?”长者答道:“自己磨成的针和用钱买的针,意义不同!到底磨到什么时候,我坚定苍天不负苦心人,铁棒也能磨成针。心专石穿嘛!”刘邦听后非常感动,大声呼喊祖父: “你听见没有?心专石穿呀,我们继续走路找吧。”两人又往前走了十几里路。丰公肚饥口渴,坐在松阴石上。邦儿!快去寻点水给爷爷喝。刘邦走下岭底,见一山溪,清澈透底,游鱼可数,即捧水畅饮,甘爽甜美!但却用什么东西盛水给爷爷喝呢?正在焦虑之际,忽见溪水中漂浮出一只葫芦,刘邦暗自高兴,说声:“天助我也”。接着,盛了满满的一瓢清泉走上岭来。捧至祖父面前,并且笑着说:“爷爷,我发现下面有一条山溪,水面上有菜叶漂着。故此,溯流而上,必有人家”。祖父解渴后,顿觉浑身有劲,遂叫刘邦带路,行不多远,果然看见另外山麓上祥云簇拥着一座石墙楼阁,屋顶上炊烟袅袅,腾上九霄。两人紧步前去,确是一座庵堂,门楣上楷书着“紫云庵”三个大字。但是,寺中空无一人,既没木鱼、钟鼓之声,也无诵经、琴瑟之音,唯有门口树上鸟虫的鸣叫,婉然一派世外之境。祖孙两人走进大门,石门豁然大开,到了天井边,丰公叫孙子到殿外去寻找主人。丰公见正殿厅中端放着一把金光光闪闪的交椅,他上前细看,正是自家的那把,心想舒适地休息一会。谁知一坐下去,猛然间一阵巨响,大殿庵壁全部倾倒下来。刘邦刚刚走出殿堂,骤闻背后一阵惊天动地的响声,赶紧跑向殿门,欲救爷爷,走了十二步摔倒一跤,爬起来,又走了十二步,又是一跤,他再爬起来,举头张望,哪里还有什么庵堂呀,连祖父也不见了!只遗留一座坟墓,状似去年借金交椅的僧人的大肚脐。后人称丰公被生葬之墓为“仙人肚脐”,亦有称“黄龙出洞形”。传说刘邦每走一步,就出一个皇帝,先走十二步即出西汉十二帝,跌后,再走十二步,即出东汉十二帝。总共前后汉二十四帝,四百二十六年。

  传说三:做生意之说。刘邦祖父当年曾做山货生意,经常到相对偏远的山区收些山货进行贩卖。这年秋天,他又一次来到太华山收集山货,并听说当地的衙鼓洞景色非常优美,颇有些仙气。闲暇之余,他便同孙子刘邦一起来到衙鼓洞游玩,至中午时分,渐感燥热,正好看见有一茅舍。祖孙二人便进到茅舍,与主人寒喧过后,茅舍主人摆出丰盛的食物、水果款待他们。之后,茅舍主人与刘邦祖父天南地北的攀谈起来,什么后羿射日、女娲补天、黄帝炎帝、大禹治水、商汤灭夏、武王伐纣、东周列国、天文地理等等,不知交谈了多少时日,祖父似乎有了些倦意,便在竹椅上躺了下来。为不打扰祖父休息,茅舍主人便叫刘邦一同到外面去采摘些新鲜水果回来。刚到门外,忽见地动山摇,茅舍也突然消失,茅舍主人也不知了去向,祖父却再也没有站起来了,祖父就此天葬此地。此后,每年清明之际都有一群群白鹭飞到“天子地”祭祖,并总有一只会撞死在墓前。

  传说四:放无利债之说。福建建宁《彭城刘氏四修族谱》(皇清同治三年甲子岁公元1864年)记载:丰公,清公之子,字仁号,居金陵丰县,公好善乐施,凡贫人求借并不纳息,如是善通三界,一日间忽有蓝土地化身至金陵求借银三百两,公即允之不辞,蓝某当言要公亲至其所,迨次年公命其孙名邦同往豫章(江西)之虔化(即宁都)凌云山,果见山水清奇,公即探问山人此处可有蓝某否,山人答曰,只有蓝土地也,不觉土地即化屋一座迎公座,土地即命邦公回家,一时邦公起程行数十步,回头观之不见其屋,及丰公立无踪迹,由此观之善人必天之克相,此乃天葬公于凌云山牙鼓洞,其山耸拔异常,系东北发龙,从子入首,有诗一首为证曰:日晨风扫地,晚间月明灯,头往江西省,尾结汉祖坟,四瓜结四府,麒麟背上出神仙。妣梁,生殁缺,生子一煓。

  宁都安福大成族谱(清同治十二年癸酉岁公元1873年)亦有内容大致相同的记载:六十四世(此64世为累公起算也) 丰公,讳荣,字仁号,生于周慎靓王五年乙巳八月十五日子时,公世居西京沛郡,后诏易彭城郡,公富而好施,出债无利,殁于秦始皇十四年戊辰十月廿日未时,天葬公于江南宁都州清泰乡凌云山衙鼓洞,离州城一百三十里,传汉高祖祖墓载天下名墓图中,每三月大风雨里,人呼汉王醮祖,其山高势插天,峻纵雄伟,横亘数里,其巅夷旷,望临川卢陵诸峰,历历在目,左右石山,各十二峰,为二十四帝,下有碧浸,涓滴有声,曰衙鼓洞,中有蛰龙,触之者风雨立至,山麓建汉高祖庙,董越有诗,古谣云:头作江西省,尾作汉朝天;乡人有盗葬其腋者,雷輙掘去之;明崇正间邑令时公,同翰林曾公,徒步造其巅,天日清朗,方欲展罗经相视,而雷电交作,震撼山树,令公惧,狼狈下山;相传古有宁都放无利债者,一日见老人引之去登此山,令坐其处遂合为天葬云。妣姬氏,生殁葬失考;继妣梁氏生于周赧王元年丁未十月初八日卯时,殁于秦始皇十六年庚午十一月初十日亥时,葬沛县万落乡,坐西向东,鉎铁镕墓志,有金字碑,子二:煓、端。

  宁都安福《刘氏大祠牌谱》(民国28年己卯岁1939年)建仁号祖祠记原文:倡议在宁都城内建筑刘仁号祖祠缘启尝闻饮水思源,慎终追远,盖使人不忘其本也,考诸谱轶,汉高祖王父仁号公,承先人雄资,乐善好施,泽惠远乡,福德仙人曾化身下界,向之借钱,以戏其心,并自称家住宁都大华山铜鼓村,请其来家,仁号公果挚高祖莅止,只见清幽雅趣,别有世界,移时款宴,高祖顿觉房屋摇摇欲坠,急走以避,回首屋宇,坵墟,仅现坟茔,于是荫高祖而有天下,开刘氏之基,其功其德岂别祖所能胜也,宁都虽为仁号公坟墓所在,兼刘氏兴发之地,而城乡各处,仁号公祠独付缺如,吾族后裔,引为憾事,客岁九月间,族人(南生、汤臣、远昌)等,因修安福宗臣公祠告成,邀请各县宗族来宁,共襄盛典,在祠宗族,佥谓仁号公,既为刘氏中兴之祖,坟墓又在宁都,非建专祠不足以新祖德,而表后代之敬心,子炎、百川、祝三、仿叔、伟文等以各族宗人,既有此热忱,爰特召集在祠各宗族蹉商,并告以劫后返乡,国虽方殷,虽有是心,恐防无是力,各宗族均起立,云子翁之言,固足以体时艰,但历代兴国英雄一世勋名,标柄寰宇,设无专祠庙宇以供奉之,史乘以记载之,后世将湮没无闻,我祖仁号公,泽荫刘氏,若不建祠以祀,吾族后裔,其何对祖德,语云众擎易举,滴水成河,集腋成裘,何难以成,子翁幸勿过虑,于是一致赞成在宁修建专祠,子炎等固是不避时艰,特倡斯举,愿吾族宗人,共兴仁孝之心,发本源之念,不惜囊金,慨能捐助,共襄厥成,则追远报本,饮水思源之道亦在斯乎。

  四、古人辨疑

  《宁都直隶州志•山川志》(清道光四年)记载:凌云山,州北百三十里,高数百丈,与大名山相连。蜿蜒数十里。其巅夷旷,望临川、庐陵诸峰,历历在目。左右石峰峭峙,下有龙湫,其深叵测,涓滴有声,曰衙鼓洞。中有蛰龙,触之,风雨立至。旧传山上有汉高帝祖坟,故山麓建汉高帝庙。州人董越有诗。注:阳湖恽敬曰:阳都民多立庙祀汉高祖。《地志》言凌云山为高祖祖墓,故祀之。此言鄙野无故实。《汉书•高祖纪•赞》曰:高祖即位。置祠祀官,则有秦、晋、梁、荆之巫。《注》:范氏世祀于晋,故有晋巫。范会支庶留秦为刘氏,故有秦巫。刘氏随魏徙大梁,故有梁巫。后徙丰,丰属荆,故有荆巫。是汉之先世,自晋而秦、而魏、而丰,较然可数,于阳都不相涉。《赞》又曰:丰公,盖太上皇父。其迁日浅,坟墓在丰鲜焉,是丰公葬丰也。太上皇葬栎阳,昭灵夫人葬小黄,丰公以前当葬梁,阳都无高祖祖墓可断已。汉制郡国皆立庙,然必巡幸所至者。其时豫章郡治今南昌,高祖未尝至。而此邦又未置县,以山溪隶雩都,益不宜有庙。北汉刘晟、南汉刘龑皆号高祖,然北汉沙陀人,南汉彭城人。其时阳都为杨吴、李唐所据,与南、北汉为敌国,亦不宜有庙。惟《十国春秋》载刘龑之祖,自上蔡徙周,或阳都为道所经有旅葬者,故后世祀龑与?龑奢虐为民害数十年,然则阳都凡祀高祖者,其庙皆可废也。按恽氏之说最辨,然亦不出董文僖越所谓疑是南汉刘氏之祖之说。杨龙泉《志草》则指山麓之村名南团者,以为即南汉二字之讹,其意盖亦欲明旧说之误,而谓董说之近是也。不知阳都之有汉高祖庙,固由于凌云山之有汉高祖祖墓,而汉高祖祖坟相传在阳都之凌云山,则始于后人假托张子微之名,著《地理玉髓经》,以汉高祖、张子房、韩淮阴等祖坟,列之《天下名墓图》。此其说之悠谬无稽,本不足辨。吴文正公澄曰:宋末儒者家家以地理自负,丰城儒流所撰《玉髓经》假托欺诳,举世惑焉而莫之察。由文正之言观之,可知俚俗相沿之说,不过为诞谩不足信之伪书所惑,直辟其谬可已,不必附会于南汉刘龑之祖,而疑其先世徙闽时之或旅葬于此也。然则州中凡所立汉高祖庙,宜正其名曰凌云山神之祀,则祀典正而人神安矣。

  《宁都直隶州志•山川志》记载:“上西江,发源于州北百二十里清泰乡凌云山,向北一支,由石坪,会石人塘、旗岭诸水,绕至淋池村右;向南一支,源发汉高帝祖坟后,故名汉水。流衙鼓洞,至上庄,会石雩、株鹿二源及布源诸水,南至于南汉,东至于淋池,会北源江下水,注洛口,与上东江合流,入梅川”。

  董越诗云:“县北凌云山,牙鼓旧名洞。生丰长沛人,安得此先陇。曾间南汉鋹,亦冒神明后。此恐其所从,烦君扫尘垢。”

  五、专家考证

  古人对汉高祖祖墓的考证前已简说,而现代诸多风水大师们也不辞辛苦前往,从不同角度进行考证,其中以桐源居士的考证最为全面和说服力。桐源居士在著作《西垂未央》“天巧佑汉”章节中对汉高祖墓有如此描述:“武夷山逶迤西南,余脉崛起。军峰西指,诞生了冠绝天下的无敌兵峰。牙旗先行,王旗殿后,鼓响兵发,何其壮观!十二太保护驾,金吾卫身,长戟对月,凌云山上天巧之穴,使昔日乡间一草民才登场便拥有常人无法企及的开国高度。农民皇帝刘邦,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的多个第一,看似现实中的偶然,实是风水上的必然。”“刘邦的成功,有着风水的必然。刘邦背后,有其他人所欠缺的风水福荫。生于丰县、长于沛县,给刘邦准备了天下大乱时应运而生的风水基因。而江西宁都一孔天葬地的后天风水,更将本是市井凡人的农民刘邦神奇般的推上了皇帝的宝座。”得出上述结论,完全是基于作者运用辨证观、历史观,利用最新的科技手段,详查大量史料和民间传说,实地考证观测,以及对风水娴熟掌握的深思结果。当然,专家们对凌云山葬汉高祖祖墓有不同的解读也是完全可以理解,我们大可不必强求,因为,几千年的迷团希望一时就得到破解确非易事。在此,希望有更多的专家学者提出对凌云山关于汉高祖祖墓的真知灼见,使这一迷团能早日大白于天下。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六、实地考察

  鉴于众多的民间传说,以及查阅刘氏族谱和有关史料,本人亦对人们传说中的汉高祖祖墓进行了实地考察。通过实地考察,并没有发现人们传说中的具有陵墓形制的汉高祖祖墓,而仅有一块类似于陵墓的天然石壁。通过对山下居民的了解,他们也认定人们传说中的汉高祖祖墓就是那块天然石壁。假设认定这块天然石壁就是人们传说中的汉高祖祖墓,按其风水理论而言,应是癸方来龙,座癸丁兼丑未,辛方来水,丙水出口,巽巳方有峰、坤方有峰。其大致格局为:绵延数十座山峰,峰拥而至,在其未端过峡、束帐、起宕,最后形成一浑园珠泡。在山溪上数十米处婉如有一天然墓穴,裸露平整的石壁恰似一块天然石碑。墓前右水到左并形成环形,清澈的溪水冲刷着裸露的花岗岩,形成一个个小石潭,石潭之间落差少则几米,多则数十米,水注潭心,声如牙鼓,一连串的溪潭如同珍珠熠熠生辉,并伴有锣鼓叮咚的悦耳声响,这便是人们所说的龙潭。天子地前方不远处两座耸立如柱的山峰,一左一右,形成左右砂手,恰似守护的将军,故名“将军柱”。巽方的峰柱土层较厚,叫“泥将军”(指文丞相);坤方的峰柱石崖裸露,叫“石将军”(指武将军)。它们遥相呼应,肃穆庄严。内明堂稍小,大约有七、八十米距离,但却关澜紧密,藏风聚气。外明堂则气势磅礴,纵宽数十里,山峦起伏,满眼葱翠,令人无限遐思。从形者而言,其风水确有王者之风范,令人不得不叹服。

  图五刘邦祖坟外观图 图六俯视天子地

  图七凌云山最高峰墓左后峰 图八墓右后峰(永丰境内)

  七、几个疑点

  疑点一:凌云山山高林密,一派原始森林风光,山路陡峭,从山脚至山顶根本无路可寻,人烟稀少,不要说古代就是今天,也是人迹罕至,而张子微《地理玉髓经》列之《天下名墓图》,徐继善的《地理人子须知》等均有对凌云山天子地的描述,人们不禁要问:古人又是如何发现有如此天造地设、具有帝王之相的天子地的?

  疑点二:从关史料和刘氏族谱中得知,汉高祖刘邦的其它先祖的墓葬均有记载,却没有汉高祖刘邦祖父丰公在其居住地丰县的墓葬的记载,反而在丰县的刘氏族谱中有丰公的墓葬在江西太华山(即凌云山)衙鼓村的记载。当时的太华山距丰县可谓远隔万水千山,交通不可能有今天这样便利,信息也不可能有今天这样通畅,那么,丰县的刘氏族谱中为何会记载丰公的墓葬在江西的太华山?

  疑点三:关于汉高祖祖父葬在凌华山的传说,在当地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如果没有相关的信息,怎么能在民间得到如此广泛的流传,并且不是说葬的别的什么人,而单单就说是汉高祖祖父?

  疑点四:人们不禁要问,既然汉高祖祖墓葬在凌云山,就应该能看见其墓的存在,为什么只见其石壁而未见其墓?当然,有形家认为既是天子地,其风水形势并不是一般人所能看得出来,能看出天子地便泄露了天机,泄露了天机必遭天遣,所以说没有那位形家敢说点到天子地。而这种说法本人以为似乎有些牵强。

  疑点五:天子地前有一条小溪叫汉水,天子地山下的村庄叫汉口,另一个村庄叫南汉。这么一个深山密林,人烟稀少的地方,为什么总带有一个“汉”字,如果与汉代没有任何瓜葛,便让人似乎有些难以解释?

  疑点六:既然汉高祖祖父天葬于凌云山,那在史料中为什么又找不到相关记载?汉高祖登基后为什么又不来祭扫?假如说汉高祖忘了当年曾发生过天葬祖父之事(前面的传说若能成立的前提下),或者因不孝不愿前来祭扫那绝对是说不过去,难道是有什么忌讳故意为之?

  疑点七:如果纯粹是一些文人和形家假托欺诳,为提高自身地位而编造的谎言,特别是一些形家为宣扬他们自己的风水理论,从而为达到其某种目的,并以此来说明风水的重要而找到一个例证。如此看来,到底又蕴藏了怎样的玄机?

  疑点八:或许是古代一些文人或失意官宦为表达他们对当时身处环境的不满,而寻找对汉代文明的一种追求和向往的精神寄托,从而编造出的故事?

  八、结论

  本人以为,不管是否确有汉高祖祖父天葬凌云山之事,然而民间的传说却依然在当地民间继续流传,而众多的疑点在今天不能完全解释的情势下,留待史学家和形家高手去作深入的研究。但从刘氏族人到目前为止尚未确切找到汉高祖祖父丰公墓葬的前提下,让刘氏后人有此精神依托似乎又是情理所至。另从发展当地旅游经济角度来看,继续发掘相关内容,为当地发展特色旅游资源,发展当地经济应该也是有益处的。为此,人们何尝不就信其有呢?也许这就是本文不是结论的结论。

  参考资料:

  桐源居士:《西垂未央》

  《刘氏宗亲网》

  《汉家刘氏网》

  《宁都直隶州志》

  《客家摇蓝——宁都》

  《宁都州人网——宁都凌云山》等

  作者简介:曾功孟,男,宁都县旅游局副主任科员,电话:13607971846,电子邮箱:mfyxzgm@163.com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