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平-客家葬俗与“天人合一”的风水观

发布时间:2014-06-09

  客家葬俗与“天人合一”的风水观

  周晓平

  (联系方式:Zhxp-88@163.com 18219050123 )

  [摘要] 客家民系作为汉族特别的一支,其民俗古老、淳朴而特殊,客家葬俗是林林总总客家民俗中的一种突出的反映。这种风俗体现了客家人“天人合一”的风水理念,自古至今,长盛不衰,以致积淀颇具特色的“客家风水文化”。深入考察客家人的葬俗风水观,有助于深刻理解客家人社会生存方式的深层结构。这既是对客家历史、客家先人的基本尊重,也是对未来客家新的民俗风尚的开拓,进而树立并推广更加合乎时代要求的科学的风水观。

  [关键词] 客家葬俗 风水观 考察 “天人合一” 影响

  客家民系是迁徙的一族,客家文化中最突出的特征则为“迁徙文化”。近古至现代以来,客家人出现了几次大的迁徙。每到一地,他们首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寻找好那里的风水宝地。一是找落脚点,求得安身立命之地;二是振兴家业,庇佑子孙后人兴旺发达。因为宗族之迁,要得到土著居民的认同,就得有栖身耕耘之地;同时,要站稳脚跟,就得有发展扩张的空间。这是客家人对于“生”的欲望。

  但是对于“生”的对立面“死”,客家人也从来不曾马虎。生老病死是人生一大事,自古以来人们都相当重视。而作为人生寿终的重要一环,在人的整个一生的阶段中最具有里程碑的性质,故格外看重。于是,也就有了一系列的人生“通过性”的仪式。这种仪式的最为突出的一点就是如何寻找阴宅葬地—风水宝地。客家人的丧葬有自己的一套民间理念,在葬俗方面具有特殊性。

  一、客家人特殊的葬俗—孝与崇拜

  客家人的丧葬民俗主要体现为“二次葬”。二次葬在客家区域内广为盛行,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二次葬是客家民系祖先崇拜在葬俗上最为实在的深层表达,表现为一种衷心的“孝”。伴随客家社会的不断演进,这种宗法民俗依然得到延伸。它也是客家民间的祖先崇拜形式上多样性的表达。由于迷恋风水,客家人便有了寻风水、迁风水等迟葬、迁葬的民俗。“赣南坟墓,有血葬、筋葬之别。……此筋葬之习惯,大都因迷信风水而发生。盖赣南人民最爱新风水,如祖宗坟墓,经年累月,地气已过,不成吉壤,则必迁葬。此种观念印入脑中,牢不可破。将祖宗坟墓迁葬两三次,或四五次,所在多有耳。”[周晓平(1968-),男,江西泰和人,嘉应学院文学(客家学院)院副教授,文学博士,从事现当代文学(客家学、客家民间文学)研究。本文为教育部社科基金规划项目(13YJA751072)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见民国《中国民事习惯大全》,第六编《杂录》,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第78页。又见参见钟文典 主编《江西客家》,客家区域文化丛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版,133页]此类葬法,反映的意识是肉体与灵魂可分,人死之后,灵魂脱离其原先的附属物,获得再生,出现在另一世界。

  “二次葬”在客家民间其本身就叫“做风水”。它不一定选在原坟址,而是根据风水先生所选的位置择定。其主要的形式就是开棺捡骨(头),然后另移葬地。开棺捡骨(头)有一定的仪式,究竟用什么什么时辰,则要请教风水先生。据传,祖公定下每年八月初一为开棺的时间。开棺后,尸体未仍未腐烂(则落葬后尸体已被虫子咬)说明这个地方好,是“养尸地”,则可以重新刨土掩地。二次葬开棺捡骸时,若发现棺内有蛇、蜈蚣之类,要放生,千万不能置之于死地。在客家人看来,这些生灵都是死者的灵魂所在。如若棺内出现湖鳅,那是最为吉利不过,显示其后裔将出贵人。[ 参见林碧红主编,《客家研究丛书·客家语梅州书系》,《客家民俗》,房学嘉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8页。]《论語》记载:“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客家民风淳朴,“慎终追远”是当地人的美德。相对于汉族的其他民系,客家人对祖先的崇拜有过之而无不及,认为对祖先的祭祀是饮水思源,不忘根本的表现。“敬宗穆祖”是客家乡土宗法社会制度的最基本内容。当然,在客家丧葬礼俗上有许多的繁文缛节,甚至相互攀比显摆。“二次葬”的文化意蕴表现为:一是可以告慰九泉之下的先灵。让早已逝去的祖先在那个彼岸世界得到安息,而祖先的生命延续是通过子孙辈的繁衍而得以烟火传承;二是,趁机把有血缘关系的亲朋好友召集在一起,进一步凝聚宗族的势力。它贯穿着生者对死者的真诚怀念,以及与这种怀念混杂的既恐惧又有所求的复杂感情。对祖先顶礼膜拜现的实终极关怀也体现于此。

  对祖先的崇拜是建立在一定的血缘关系基础之上的。一方面,“二次葬”是客家人对祖先依恋性强的反映。中原传统文化认为,安葬祖先骨殖的坟茔是不可挖的,否则愧对祖先,是干对不起子孙的缺德事,是要遭受因果报应的。轻则伤财,重则遭难,甚至是灭顶之灾。在将血脉传承置于至关重要位置的乡土宗法社会里,人们是不敢去做那些违背伦理的“伤天害理”事情的。但是,客家民系在被迫南迁之时却不顾这些所谓伦理传统观念,冒天下之大不违,不惜掘墓开棺、拾起祖先遗骸并随身携带。这种壮举,显示了客家人对祖先血缘关系的依恋已远远超过对掘祖坟而带来的恐惧感。另外一方面,“二次葬”是“慎终追远”在血脉传承上的要求。这种葬俗,从其形成、发展诸方面凸显了客家人对祖先的无尚崇敬以及对中原故土的深深眷恋,也对未来生活的执着追寻。它是客家人提倡孝行的一种行为方式。美国传教士晏马太在1878年《祖先崇拜》认为,“祖先崇拜只是孝心的一种体现”。儒家主张“以孝治天下”,进一步强化了家族血缘纽带关系。孝悌观体现在客家丧葬观念上是禀承“人死灵魂在,事死如事生”的古老观念。无论是对先人的“慎终追远”的遵循,还是在行为方式上践行客家人的“孝行”观念,客家葬俗无疑是祖先崇拜的尤为重要的表现形式。[参见http://www.laohuangli.net/minsu9.html]

     另外,客家人认为阴居与阳居同等重要,因为人死后,鬼魂犹在,同样需要停歇居住的地方。所以“阴居”选择的基本条件十分类似“阳居”,各种可能的居住要求、条件非常雷同。再之,有的人,生在世上,一辈子贫穷,上午片瓦,下无立锥之地,企望死后有个安身之所,灵魂有个舒适的归宿。葬墓(阴居)的选择这就是对先人的交代,也寄托了后人对其哀思与崇敬。[参见谢剑、房学嘉:《围不住的围龙屋》,花城出版社,2002年版,第60页。]

    客家人十分重视丧葬风俗,之所以如此,除了普遍存在的灵魂不灭观念外,儒家孝道和先人荫庇后代之类思想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丧葬是否办得隆重和符合俗规,既是衡量子孙尽孝与否的标志,又对能否获得祖先荫庇使家道昌隆具有重要意义。客家祖灵崇拜作为信仰的核心,为其信仰形式烙刻上深深的世俗底色,其中一些风俗渗透到客家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客家人精神生活层面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二、客家葬墓的外型与“天人合一”的风水观

      客家人在葬墓的选择中十分慎重,所谓“人因宅而立,宅因人得存,人宅相扶,感通天地”[参见江金 梁德新http://bbs.66163.com/viewthread.php?tid=5 ]客家先民认为,一个人的成功与否是与屋场祖坟的风水密切相关的。“做风水”需要择吉地埋葬。屋场祖坟风水的形成,要看“龙”“局”“水”的布局。其观点为:“龙”主人丁。“龙”是山的脉络,发脉要强势,磅礴浩大。“局”主功名。“局”就是支脉要密集,犹如众星拱月于基地;“水”主财路。基地前面要求有水势,一江春水,顺势而下,但不宜冲撞宅基。[ 参见林作尧、梁德新;《客都民俗文化风情》,《嘉应客家文化》专辑,2009年版,第24页。]客家人在葬墓的修筑中,首先要选择的是“龙脉吉地”,它的构成要满足若干规定的条件,寻找“生气”,规避“死气”。力求做到“天人合一”。其中最为理想的是“三面三山怀抱,正面绿水环绕。为了寻找这个“风水宝地”,他们悉心物色“风水先生”,甚至不远千里聘以重金,四处寻找“龙脉”,并企图得到它。接着就是寻求葬墓的“山向”。“山向”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龙脉”。在客家民间流传有“千里江山一向间”之说。[参见钟文典 主编《四川客家》,客家区域文化丛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版,地203页]因为葬墓“山向”的走势,可以预测未来吉凶。客家的《邓氏宗谱》有专文告诫子孙:“子盘古开天地以来,普天下之地皆有吉无凶,然若将山向使错,则大凶。此山向者,实吉凶兴败,泥水所出之主也。尚有丝毫差错,一概不准,纵有吉地,其奚益哉!”

  从实际田野考察的情况来看,客家葬墓的建筑外型很像客家人的围龙屋,大致那么几种:座椅地堂式、大葬地、墓庐式、墓亭式、山庄墓园式等。虽然形式不一,但却具备共同的特征:墓地大多依山势斜坡而筑,后高前低,前后合围,其形状宛若有扶手的靠背椅。墓碑前面一般有个半圆形的旱池,称为坟池。对此,有人认为,将逝者安葬其中,好似让祖先安坐在向阳背风的安乐椅上,眼前一片开阔,安稳端详而高瞻远瞩。有的墓地面朝水域,如江、河、湖、塘、小溪,依水傍山,前方流水奔腾不息,远处高山瑞云紫气东来,“天地合一”的墓地风水宛如人间仙境。

  在山乡孕育成型的客家民系,其文化具有鲜明的山居特色。客家丧葬民俗的墓地建筑非常讲究“风水”,这个传统一直保留着。如果仅仅从迷信色彩和神秘性来解释,这是不对的。它确实可以让人们体会到其中的“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因为历史的缘故,客家先民从中原辗转南迁后,进入闽西、粤东和赣南一代的中心聚居区,此地崇山峻岭,地形艰险。[参见邢丽凤:《黄遵宪与客家民间文化》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28页。]表面看来,十分不适应人的居住与生活。然而,勤劳勇敢而又聪慧的客家人,在建造自家的住宅时,却总是能够综合考虑各种自然地质、地形、景观和风、云、雨的形态 、天空颜色等四季气候变化以及水的环境,在既方便又有利于自家生活与发展的前提下,又慎重考虑不破坏别人“风水”,最后实现“诗意地栖居”。客家人重死如重生,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客家丧葬墓地正是因应特定的地形、山势、水文、阳光等相协调,与自然四周融合为一体,不仅让逝去的先人在世界彼岸住得舒适方便,也体现一种自然之美。[参见徐春根:《客家文化背景下幸福梅州软实力建设三议题》,孙博 主编,《客家文化与发展幸福导向型产业导向》。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年6月版,第179页。]

  三、客家人葬墓风水观的因果考察及其影响

  那么客家人为什么如此迷信风水?这种风水观对客家民系又带来什么深远的影响呢?

  “客家人秉承了追怀报本的传统精神,由于长年迁徙生活,常把祖先骸骨背负起来辗转一同逃难,于是乎就产生了洗骨改葬和笃信风水的遗俗”[ 刘佐泉:《客家历史与传统文化》,河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版,第78页。]。《嘉应州志》:“俗父母葬十年,皆议改葬。改葬者,以罂易棺,捡骸而置之罂-----至于家有疾病,归咎于地之不吉,又复起骸” 事实上 ,客家先民不但为生者繁衍的地理环境而建筑涵意风水的住宅,同时,非常重视为死者觅寻葬地。因为在他们看来,生死相依,而在生者必须得到先辈亡灵的庇佑,才能成为人上之人。也只有把先辈的躯体灵魂安葬到风水佳地,其后辈就可享受永远的恩泽。保佑其子孙财源茂盛、幸福安康。封建迷信“鬼神文化”的影响,使“卜葬”这种封建迷信活动盛行的重要原因。

  就赣南客家而言,风水术是随着客家先民的南迁而传入赣南的。首先将风俗术带入客家地区的主要是杨筠松。从现有的资料中可知,杨筠松属唐末避乱南迁的客家先民,由长安来到赣南以后,片在这里居住下来,寻龙追脉,从事风水术的实践活动,并授徒传术。他继承了风水术中的形法理论,并通过实践加以丰富发展,创立了江西形势派。杨筠松页成为赣南风水的祖师。[ 参见谭元亨:《客家文化史》(上),客家研究丛书,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48页。]

  客家风俗认为,地理风水,有阴宅阳宅之分,阴宅即祖公坟墓,阳宅即指人的屋场。人们认为:“福、禄、财、寿”都是由此风水而来。对于阴宅则说:“不信风水看三煞,不信药方看砒霜”;“无风水出人成鬼”;“山中少土堆,枉劳一世苦”“一福二命三风水”[参见谢剑、房学嘉:《围不住的围龙屋》,花城出版社,2002年版,第59页。]客家人信奉风水的原因,一是“风水术适应了客家先民求得生存、开发山区的需要”和“客家山区的地理形势为风水术的传播带来了条件”[参见罗勇:《客家与风水术》,《客家研究辑刊》,1997年第二期];二是风水知识及其相关实践在客家地区的普及非常广泛,有相当广泛的人缘基础,老百姓很神往。客家聚居地山高水险,在群山怀抱中很难有连片的平地,仅仅在溪唇河畔有小块平整的坡地。山居土壤十分贫瘠。所谓“人烟稀少,林菁深密,野象横行,鳄鱼顾虐,瘴气熏人”的境况。客家人要在这么一个地方开辟自己的一片天地,除了具备勤劳勇敢、吃苦耐劳的奋斗勇气之外,还需要精神上的寄托与慰藉以适应那种艰难的生存环境,而信奉风水就是这种精神寄托于慰藉的最好表现形式。[参见钟向阳:《浅谈江西唐宋墓地劵文与粤东客家地契文变化的特点及其成因》,客家研究辑刊,嘉应学院客家研究所,2002年第1期,第78页。]三是与客家人的居住环境如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有关。“风水”即讲究“风”,讲究“水”,寓一定的科学道理,不能简单看做是“迷信”。它实际上是讲究阳宅、阴宅的方向,即如民间所说:“在生勿住北向屋,死后勿葬向北坟”,是阴、阳宅地“坐北朝南”的基本常识在世纪生活中的表现:冬天可以御寒,夏天可以纳凉,这是对气候方面的诉求;日常生活、生产与水关系甚大,背山靠水,风调雨顺,利于引用、灌溉,这是对地理方面的要求。实质上就是因地制宜,因势导利,追求生活意境,分析利用地表、地势、地场、地气、土壤及方向,尽可能使宅基立于山灵水秀之处。[ 参见罗勇、龚文瑞:《客家故园》,刘上洋 主编,经典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74页。]

  另外,山区的自然环境十分恶劣,人文环境则是客家人与所在土著人在生存竞争上的合作与斗争的反映。为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求得生存发展,客家人必须改变自己的生存方式。如客家人“勤耕苦读”以博得功名,就是对改变恶劣环境而不惜奋斗的结果,并进而影响客家人的风水思想,如荫佑子孙金榜题名、科举及第。同时,客家人“俗好事鬼”也是其重视风水的另一人文环境。[参见钟向阳:《浅谈江西唐宋墓地劵文与粤东客家地契文变化的特点及其成因》,客家研究辑刊,嘉应学院客家研究所,2002年第1期,第79页。]

  客家人之所以如此看重“风水”,归根结底乃是他们把风水好坏和家庭、家族的兴衰吉凶紧密联系在一起。一旦某个家庭或家族屡遭不幸,如天灾人祸,大到死人、房屋倒塌;小则家畜家禽遭受瘟疫、孩子发病诸如此类,族人就会怀疑是风水除了问题或是鬼魂作祟。于是求来民间风水先生进行查看,一旦确认(并非科学)则予以纠正。但住宅不是轻易能拆,拆了又要重建(一般家庭没有这个本钱),顶多对房屋的某个窗台的方向做些修改。由此,重点也就摆在葬墓的改迁或者重葬上,认为是先人在阴间没有得到安息,并请来巫婆为之驱鬼、送魂或超度亡灵。而客家人时代崇尚和奉行的“捡金葬”,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满足他们的这种风水崇拜的需要。[参见钟文典 主编《四川客家》,客家区域文化丛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版,地204页]

  阴宅“风水”观,长期以来支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在人的精神世界里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如风水先生在为你的祖宗择阴宅时,要是预言你家族中会出读书人,家人就信以为真,对其就有所指望了。不但家庭父母,而且亲朋好友都会对其产生很高的期望。但是有些人功成名就之后,他只感谢“祖宗风水”,并不感谢社会,也并不会感恩于培养他的人;失败者也为自己找到失败的理由即“祖宗风水不好”,命该如此。这显然是一种宿命论的思想方法。

  对于客家的葬俗,见仁见智,也有些不同的批评,甚至批判。如清代诗人黄香铁在《石窟一征》中针对这种葬俗进行了批判;晚清维新思想家黄遵宪对这种通过祖墓的选址带来好运气的迷信做法也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尤其对这种陋习导致的民间争执、监狱事件进行了无情的鞭挞:“野外团焦岭上田,世传三十子孙千。 元时古墓明朝屋,上覆榕阴六百年。”“宰相表行多谱牒,大宗法废变祠堂。犹存九两系民意,宗约家家法几章。”[吴振清、徐勇、王家祥编校整理:黄遵宪集》(上),黄遵宪,《已亥杂诗》,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10月版,第240页。]黄遵宪能够从理性的角度审视家乡的习俗,揭示其丑陋的一面,在深层心理中,对家国的热爱使他希望家乡和祖国都能够除旧出新,焕发出新的生机。[参见邢丽凤:《黄遵宪与客家民间文化》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33页。]

  【结语】事实上,风水强调顺应自然,在原有自然环境的基础上有节制地改造与利用自然,达到人(阴、阳)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客家的风水也主要是体现人与自然的综合解释。只不过历朝历代的风水大师们汇集各种易学玄奥理论,一般不识字的老百姓无法理解其中的玄妙机理,于是风水罩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因为不懂,或者装懂,世人往往过于看重风水的神秘性,而忽视其科学与实践经验的一面。一般普通百姓面对阴阳先生勘定的阴阳宅风水,难免似懂非懂,甚至陷入困惑之中。[参见刘晓春:《三僚村的风水文化考察》,“比较视野下的客家民俗文化”学术研讨会,2008年1月。中国梅州,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地12页。]

  新时期以来,客家地区的丧葬习俗进行了重大改革,特别是二十一世纪以来,大力宣传移风易俗,改革土葬,推行火葬,客家人的二次葬俗渐渐成为历史。“厚养薄葬”、“丧事从简”的观念已越来越深入人心。对于客家的原有葬俗风水应以历史的辩证唯物主义态度分析研究,反对主观唯心主义,树立正确的风水观。这既是对客家历史、客家先人的基本尊重,也是对未来客家新的民俗风尚的开拓。事实上,客家人正以崭新的面貌,研究并推广更加合乎时代要求的科学的风水观。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