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红兵-客家风水文化——浅议杨筠松风水文化形成的历史背景与发展

发布时间:2014-06-09

  客家风水文化

  ——浅议杨筠松风水文化形成的历史背景与发展

  周红兵

  摘要:秦汉以降,历次因战乱灾荒由中原徙赣州的汉民形成客家。唐末掌灵台地理事的职官杨筠松随南徙移民潮抵赣州,就堪天舆地,开客家风水文化先河。从此勘查宅基地并授徒传艺。其相宅址,择山环水绕,背山面水、阳光充足、生机勃勃的“风水宝地”。对客家的生存发展有重大的历史贡献。高徒辈出的杨筠松赣派风水是对南方山区居住环境进行选择的实践总结,是对生产生活环境进行选择的科学理论体系。其因地制宜,因形选择,追求优美意境,尤分析地表、地势、地场、地气、土壤及方向,使宅基建于山灵水秀之处。因此,其理论全国风行,成为民间信仰的重要部分。至今对城乡规划、园林建设等,都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海内外风水人士及信徒皆奉杨筠松为风水宗师。

  关键词:客家风水文化 杨筠松 形势派 评价风水理论

  历史悠久的客家风水文化,源自中原古代风水术即堪舆术。神秘的风水术,实是一种从古代沿袭至今的择吉避凶的术数。自先秦与秦汉以降,历次迫于避战乱灾荒的中原汉人南徙至赣州形成的客家既带来了风水术且崇信风水,每逢婚丧喜庆,盖房子、打灶、挖井、选坟地乃至于修桥筑路等,都要请风水先生又称地理先生堪地利,看风水,择良辰吉日。历经漫长岁月积淀为颇具特色的客家风水文化。

  风水术源于北方原古文化的史跡:中国风水意识产生于原始社会的早期。殷周时,始有文字记载相地活动。经春秋战国群雄争霸、封建割据、竞相筑城并总结经验而奠定有风水理论和实践的基础,秦汉时风水术形成。至魏晋南北朝时期,风水学迅速发展。

  风水本是古代相地术的两大要素,其核心是人们对居住环境进行选择和处理。古人囿于科学知识的局限性,认为人死灵魂不灭,因此死后的葬所,是生前住所的延伸和继续,所以居住环境又有阳宅和阴宅之分。对灵魂,历来众说纷纭:一般指生命;人格,良心;精神、思想、感情等,也比喻事物中起主导和决定作用的因素。宗教认为附在人的躯体上作为主宰的一种东西。灵魂离开躯体后人即死亡。据科学观点观察和分析,人类灵魂的粒子为反物质,也就是人类躯体的映射。当代有些科学家提出一项不同寻常的理论,人类濒死体验发生于量子物质形成的灵魂离开神经系统并开始进入宇宙的时候。那就期待科学家们尽早“揭开她那美丽的面纱”1。还是言归风水。自古以来风水的寻求,从根本上说是为满足人们避凶趋吉的心理需要。显然,风水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和其它文化现象一样,亦是发生、形成、发展于中原地区。

  然而,在汉人徙居前的赣州和相邻闽粤边区都是林荫深郁、瘴气弥漫、猛兽肆行的蛮荒山地,居少量的古越畲瑶等土著族群。汉人南迁始于战国时即秦王政二十三年(公元前224年)秦国60万大军南下攻灭楚国,即驻军湘桂赣粤边。秦王政二十六年改元为始皇帝元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至少3次派遣大军征岭南百越。其一路大军驻大庾岭,置南壄,为赣闽粤行政建置之首。汉元年(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统一天下后,设南壄县、赣县和雩都县(合辖今赣南全境)。汉又先后数发大军征战南越。这秦汉数百年族群征战融合,首先汉化赣南即以中原语同原土著族群方言相融合的客家语始形成。语言学大师王力认同客家话是周朝官话。周朝秦朝同发祥地。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学者、社会活动家郭沫若1960在《蔡文姬》上演座谈会上说:“我是客家人,有些古言就是客家方言音。客家话谆古,语音尤多秦汉以后、隋唐以前的古音。”学者们在20世纪历经几十年的精心研究,认为客家话源出于周朝官话,是古汉语活化石。秦汉是江南文化和岭南文化接受中原文化影响并与之融合的重要时期,直至唐末五代客家与客家文化形成。此后,由于受蒙古文化、伊斯兰文化、满文化等草原文化的冲击,中原地区中华传统文化发生变异。所以,客家文化是正宗的、没有断层的中华传统文化。当然,秦汉数百万南下征战的诸集群军民幸存者均未北返而就地自卫定居,其中集群自卫定居赣闽粤边区的成为早期客家先民,在客家形成中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地位,否则,其后中原“流人”2是难以入迁此土著族群先占为主的蛮荒地。这就是说,客家先民及其文化发端于秦汉。

  注释:1、百度百科“灵魂”。2013、8、30。

  2、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第30至44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1。

  晋五胡乱华时(公元304~439年),中原大地狼烟四起,兵荒马乱,致使大批中原汉人纷纷南迁至长江中下游,有部分入九江至鄱阳湖或溯赣江抵赣南。这些大集群移民时称“流人”,进入赣南的大批“流人”即成为孕育形成客家民系的主体。这时已汉化的赣南设置南康郡(辖今赣南全境),领赣、雩都、平固、南康、南壄、宁都、揭阳等7县。

  唐末,黄巢农民运动横扫河南至华南一线以东地区,战乱波及长江中下游先期汉人徙居之地(含鄱阳湖地区,下同);唯赣闽粤边“比较堪称乐土”1,又有大批汉人从中原和先期徙居地往赣闽粤迁徙。由此,客家形成于赣南即赣州。

  自然而然,历次南徙中原汉人有将风水术零星挟带到客家摇篮赣州。

  将有整体影响的风水术系统带入赣州客家地区的主要是唐朝廷掌灵台地理事的职官杨筠松。杨筠松(834~906年),字益,号救贫。窦州(今广东信宜市)人。唐僖宗李儇时(873~888年)的国师(国师本是历代帝王对于佛教徒中一些学德兼备的高僧所给予的称号,此为对学德兼备的堪舆师杨筠松的尊称),官至正三品文官官衔金紫光禄大夫,掌灵台地理,主管宫廷建筑、重要寺庙的规划布局,以及天象观察、皇族祭祀等职。杨筠松作为朝廷担任掌管天文地理的职官,掌握有丰富的天文学、地理学以及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唐僖宗乾符二年(875年)农民大起义后,中原地区更加动荡不安,饱受战乱惨害的中原地区吏民,不得不举家举族南迁,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移民溯赣江而上,进入赣南山区拓垦居住,遂成为客家增聚群体。笔者认为,杨筠松不是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黄巢起义军攻破京城长安后才南逃,而是早在战火连绵的大动乱之初,就携带宫廷中的天文地理书籍与同事仆都监2逃出京城,夹杂在滚滚的南迁避难移民洪流之中,来到赣州(时称虔州)融入客家族群。

  杨筠松怎么会到赣州呢?有学人综合《宋史》《赣州府志》《宁都直隶州志》等诸史志资料说,杨筠松与仆都监南逃途经鄂州(今湖北鄂州市)时,遇同朝为官的虔化(今宁都县)人廖銮。时任鄂州(今湖北鄂州市)行政长官刺史的廖銮

  注释:1、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第44至46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1。

  2、百度“卜应天”条目:“卜应天是唐朝时期章贡人,据《江西通志》中引《豫章书》记载曰:仆都监,逸其名。善青乌术,与杨筠松俱官司天监都监,因黄巢之乱避宁都怀德乡。”“《地理正宗》载:仆都监,名应天,字则巍,号昆仑子,世居赣,荐太史不就,为黄冠师。”“潜心修道”。2013、4、23。

  也想回乡避战火之难,因而相偕同行,到达宁都县城西门鹅鸭塘廖銮家住下。不久,为了避人耳目,廖銮选中了离县城近百里的怀德中坝即黄陂,举家迁往黄陂(古称黄荆兜下)。从此,廖銮家族在黄陂繁衍生息。杨筠松、仆都监随廖銮家居黄陂。杨筠松心想且暂居、有待时日乱象稍安再回窦州家乡亦不迟。岂知,杨筠松在赣州这一留竟是永远。

  杨筠松到赣州就为卢光稠唐僖宗乾符元年(874年)去世的父亲卢卓和唐僖宗广明元年过世的母亲曾氏择地建墓。杨筠松由此寻龙追脉,从事风水术的实践活动,并授徒传术,从此掀开了赣州风水文化史的第一页。

  有说杨筠松是唐昭宗光化三年(900年)去世,笔者认为有疑。唐昭宗天复二年(902年),杨筠松还受卢光稠聘请择基地扩筑赣州城。原东晋穆帝永和五年(349年)赣州开城之祖高琰筑的土城,被杨筠松选址建为上水龟形古城,龟头筑南门,龟尾在章贡两江合流处至今仍名龟角尾。东门、西门为龟的两足,均临水。从风水学来看,赣州古城有两条来龙,一是南方九连山(离方,属火)发脉,从崆峒山起始,蜿蜒而至城内的贺兰山落穴聚气,结成一处立州设府的大穴位,这条龙还有一个小支落在欧潭。此外,赣州的北龙脉来自武夷山,经宁都、万安、赣县,分成数小支,落穴于储潭、汶潭。这三潭是赣州的三处水口,和古城外的峰山、马祖岩、杨仙岭、摇篮山等山峰一起形成赣州城山环水抱的局势。按照卢光稠的旨意,杨筠松主持规划建设赣州城及赣州城的扩建工程,扩展了赣州城东、南、西三面,将原来1平方公里的赣州城,拓广到了3平方公里,亦为宋代孔宗翰修砖石城奠定了根基。同时,杨筠松还规划于古城北区修建了王城又称皇城,完善了赣州城的城市道路系统,在城南的城墙制高点上,构筑了军事指挥所——拜将台。这次扩建城使赣州古城遂成为一座三面临水、易守难攻的“铁城”。卢光稠据此得以拥兵一隅,面南称王33年(含谭全播执政7年),开创了赣州五代的社会经济文化繁荣期。

  杨筠松帮助卢光稠主持规划大规模扩建赣州城的工程,所创建的千余年前的古城区总体结构的史迹,一直保存至今而奠定了赣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框架基础。

  原祖居北方中原地区的南迁客家进居赣南之后,其生存环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原来在北方地区,气候干燥,地面平坦,盖房择地问题比较好解决;到这江南山区,地形复杂,溪河遍布,且多虫兽侵袭,选择一块好的地方以生存栖居就显得非常重要和复杂了。安家落户、生产生活,这选择宅基地,就成为了十分棘手的新课题。因为,在当时的生态环境下,要在地处江南多雨的赣南山区选择宅基地,必须了解当地的自然环境,学会开垦水田,修筑灌溉陂渠,利用山林资源。同时还要避开山洪、滑坡、泥石流、下山风、瘴气和防毒虫猛兽等等的自然灾害,没有掌握系统的天文地理知识,是无法胜任选址工作的。杨筠松风水术立足适应南徙客家的这种生存需要。因为其阳宅理论的宗旨就是追求房宅建筑选址的方位布局与周围环境大自然的协调统一,以保证人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平和,所谓“人因宅而立,宅因人得存,人宅相扶,感通天地。”(《黄帝宅经》)杨筠松就利用自掌握的天文地理知识,善于观察地形地貌和水土优劣,为客家定居选择宅基地。

  杨筠松在赣南从事宅基地的选址实践活动中,收受了于都籍曾文辿、于都籍刘江东、廖銮儿子廖三传(杨筠松与仆都监的弟子)等为徒弟,师徒足迹踏遍了赣南的山山水水,并一直把为客家选择宅基地的实践活动,当作终身的事业。在堪舆中对名山胜水,尽兴而赏。如遇吉壤或图或记,即开发或留待后贤而发。

  曾文辿拜师后朝夕跟随杨筠松,职尽弟子之礼,观玩山水,寻龙捉脉。有一天,曾文辿发现三僚(今兴国县三僚村。三僚原名“僚溪”)这个地方不错,就告诉师傅杨筠松说他找到了一个“前有金盘玉印,后有凉伞遮荫”地方,如果住下来,子孙可以世代为官。杨筠松过去一看,果然是一块山环水绕的肥美盆地,盆地中间有一座长条形的石峰,形如罗盘(最早的罗盘是日圭)的指南针,大头在北,小头居南。盆地后部有一棵凉伞形的松树,树下是一块圆形巨石。他告诉曾文辿说:这里果然是我们堪舆人的世居之地。你看前有罗经吸石,后有包裹随身,住在这里,子孙世世代代端着罗盘背着包裹出门。

  杨筠松和两个弟子曾文辿、廖三传(有说是廖金精即廖瑀,系误传。廖瑀是廖三传裔孙,其943年出生时,杨筠松已谢世37年),在盆地中间搭茅棚居住,当地人们把茅棚称为“寮”。杨筠松师徒仨人3座茅棚,当地人们就把这里称作“三寮”,后演化作“三僚”。而三僚的原“僚溪”地名后人却不知晓了。杨筠松师徒以此为据点四处堪舆活动,疲倦了则归三僚栖息,师徒常以僚溪八景而乐游。杨筠松在这里授徒著书,创立和传播他的堪舆理论。三僚因而名声日大。越千年来,这个古老山村里布满了历代风水师们留下的独具匠心的风水文化建筑,如这里有大小祠堂42座,典型的有“挂壁天井”、“蛇形祠”、“龟蛇会”、“狗形祠”、“半坑祠”、“无蚊祠”、“万方祠”、“月洲祠”、“美女照镜祠”等等,每一座祠堂都蕴藏着高深的玄机和神奇的故事。杨筠松师徒在三僚的堪舆活动开创了中国风水文化第一村。三僚风水文化景区今已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杨筠松治业注重形势,故被后人称其业为“形势派、峦体派”。其为客家相宅址,特别注意选择山环水绕,背山面水、阳光充足、生机勃勃的“风水宝地”。杨筠松如此在赣州长期风水实践中,继承和发展风水术中的形法理论而创立江西形势派,实是赣州形势派。其理论特点是主形势,定向位,强调龙、穴、砂、水的配合。实质上就是因地制宜,因形选择,观察来龙去脉,追求优美意境,特别看重分析地表、地势、地场、地气、土壤及方向,尽可能使宅基建于山灵水秀之处。并以此谆谆教诲其徒遵照施行。尤其杨筠松平素自奉节俭,布衣芒鞋,处处为贫民百姓造福,以其风水地理之术帮助贫民百姓择吉地造宅外,还救贫济苦,在民间有口皆碑,称之为“救贫先生”。从此,“杨救贫”的名声大振,不胫而走,而其本名在民间知之者反而不多。

  杨筠松在堪舆学理论上力主峦头形势为上,强调因地制宜、因龙择穴。杨筠松师徒,在长期的规划选址的实践中,总结出选择宅基地的经验,并把经验上升为理论,编撰了《正龙子经》《疑龙经》《青囊奥语》《疑龙经》《撼龙经》《立锥赋》《黑囊经》《三十六龙》《疑龙十问》《葬法倒杖》《二十四砂葬法》《青囊奥语》《天玉经》《天玉经外编》等堪舆学专著流传于世,并收入文渊阁《四库全书》。学界权威人士认为,在风水实践中,杨筠松创造了科学的七十二龙,其中最可靠为杨筠松所著的有《青囊奥语》《天玉经》《玉尺经》三部系统的风水理论经典。

  杨筠松的宅基地选址理论,是对南方山区居住环境进行选择的实践总结,是一套符合农耕社会条件下,对生产生活环境进行选择的科学理论体系。正因为如此,杨筠松的理论能够在全国范围内盛行,成为中国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杨筠松也因此被尊为风水祖师。其理论的精华,直到今天仍然对城乡规划、园林建设等等,都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但是,杨筠松选择宅基地的实践理论,被风水职业人士尊为经典之作之后,在漫长的继承发展过程中,封建迷信的糟粕却历被有些唯心者越积越厚,企图致使这套理论变成他类气味相投的趋利者可以通过选择宅基地而达到封妻荫子、升官发财的不经之谈。

  杨筠松所处的唐末和五代十国(875~960年)军阀混战大割据时代,其在赣州数十年的风水活动,伴随着因政局动乱而大批大批南徙客家人在赣州聚居的大量建筑实践,使得赣派风水得以兴起。

  有云:中国风水在赣州,赣州风水在杨仙岭。杨筠松及其弟子的风水活动起初主要集中在贡江流域:黄陂、三僚、杨仙岭、赣州古城、寒信峡等。杨筠松后来定居杨仙岭,在杨仙岭设坛修研学术,传授高徒,研制杨盘,与赣州融为一体,故《四库全书》载曰,杨筠松虔州即赣州人,不无道理。这些地点共同建构起赣派风水生成发展的地域系统。杨仙岭在赣派风水视野中的自然与人文价值,是一座风水地理高峰,是中国风水文化第一山。按照2010年赣州中心城区总体规划,杨仙岭正建成以堪舆文化为核心,集风水文化、绿色休闲郊野公园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景区,打造成风水文化的朝圣名山。

  赣州是客家人南迁的第一站、最早聚居地,客家文化的发祥地,客家风水文化也如是。中国的风水文化在唐代以前,以长安为中心,史称长安派。唐末,随着南迁客家来到赣州的杨筠松将宫廷风水的缜密理论体系与南中国客家地区的自然山水相互结合而形成的影响至今的赣派风水,贡献甚巨,海内外风水人士及信徒皆奉杨筠松为风水宗师即开山祖师。

  杨筠松在客家摇篮赣州传授的许多弟子是堪舆名流,高徒有曾文辿、刘江东等。随着客家民系的发展壮大,一些客家文化事象也同步形成发展传播,形势派风水术也大大兴盛起来。民间信奉风水术的人越来越多,风水术名流辈出,这些风水职业人士不仅在本地看风水,而且被请去外地看风水。比如赣州派的第三代传人廖瑀、廖瑀女婿谢世南、定南籍赖文俊、刘谦(刘江东裔孙)等都声名远播。世称赖布衣的赖文俊是曾文辿女婿,浪迹江湖,以“先知山人”1的别号在福建相地,后赖布衣在广东看风水,均很有名气。赖布衣后裔迁广东河源一带。广州白云山(土名白石岗)有其公墓。碑文刻“河南国师赖布衣”(赖文俊即赖布衣上祖祖籍河南。其真骸则葬在福建上杭县念寺圩背)字样,文星赶月形。

  注释:1、百度文库《古代风水大师》。愚猴。2012、5、27。等。

  两宋时期江西形势派即赣州派风水学理论著作大量涌现。主要著作有廖瑀的

  《怀玉经》《九星穴法》《十六葬法》《鳌极精金》,赖文俊的《催官篇》,刘潜的《地理诸说》,黄妙的《博山篇》,谢和卿的《神宝经》《天宝经》,刘见道的《承生秘宝经》,孙泊刚的《琼林国宝经》,胡矮仙的《三十六穴图至宝经》;托名杨筠松的《撼龙经》和《疑龙经》二书中对山龙、脉络、形势的论述,典型地反映出形法派风水术的特色。

  在某种意义上说杨筠松形法派风水的形成发展,对南徙之客家族群的生存发展有着重大的历史贡献。随着客家民系的发展,形势派风水术也迅速向广大客家地区播延。故称杨筠松形法派风水为客家风水是名实相符的。

  明朝十三陵勘测营造者兴国籍廖均卿,与廖均卿同时相度十三陵、北京故宫,又勘测兴建北京天坛祈年殿,尤勘择重修建长城的兴国三僚籍曾从政,上海古城勘测营造者宁都籍李国纪,福建永定著名的承启楼选址设计者陶张等风水师都是杨筠松在赣州的再传弟子,深得杨筠松堪舆术真传。

  明清时期,风水活动已经成为一种风俗普及于赣闽粤广大客家地区,风水观念则作为一种文化积淀深深浸透于人们的心灵之中。这一时期各地遍建风水塔,人们相信这可以祈福消灾。比如在河流的转弯处或交汇处建水口塔以镇水患;在城镇附近的山上建文峰塔以祈文教昌盛、科宦发达等等。

  杨筠松及其历代弟子的努力,使赣派风水声名鹊起,以至飘洋过海;“赣州先生”成为人们心领神会的人文名词,赣州成为形势派即赣派风水又称客家风水的原乡故里、发祥地。正因为赣州客家风水文化在全国独树一帜,成为一个影响全国的流派。至今海内外风水界仍非常尊崇“赣州先生”,每年都有众多风水爱好者来赣州祭祖朝圣。

  诚然,杨筠松在赣州的风水实践,不仅是上述所列的阴阳宅。在赣州范围内,诸如位于宁都的孙氏南迁始祖、战功封东平侯孙誗及其夫人陈氏墓,刘江东一世祖刘宗臣铁墓以及寺观如赣县最古且有名的宝华寺等,都是杨筠松在赣州风水活动期内所建。赣州风水师李本芳所说五马回朝墓,经考证为郭杨(即指东晋郭璞及唐末杨筠松)唯物辩证风水术所建。“风水”到底是什么?中国晋代易学家、风水学家郭璞认为“生气”是风水理论的核心。“生气”是生发万事万物的根基,有“生气”的地方才有希望,有希望的地方就是“吉地”,所以看风水的最终目的就是选择一处有利于人之生存和发展的吉地、吉宅,地灵人杰,宅吉人兴。

  科技倡明的当代,国内外著名科学家学者深研风水且持肯定态度的日多,还颇有高度评价中国风水理论。中国科学泰斗钱学森提倡“建立现代地理科学系统”,研究“天地人的相互关系”1。被誉为“易学堪舆泰斗”、“中国建筑风水第一人”即天津大学建筑系教授亢亮,天津大学建筑系博士生导师、中国研究建筑风水理论著名专家王其亨,中国第一风水学大师即北京大学教授、博导于希贤,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导程建军等,均高度评价中国风水理论是包含地球物理学、地球磁场学、水文地质学、环境景观学、天文学、医学、宇宙空间学和生命信息学等。东南大学教授潘谷西说:“其实风水的核心内容,是人们对居住环境进行选择和处理的一种学问。”2清华大学教授、博导王青说:“中国古代风水术,属于劳动人民长期建筑经验的总结,属于伪科学部分,属于原始巫术手段。”3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员李宝田认为:“风水是中国独树一帜的文化现象。集古代科学、哲学、美学、伦理学、心理学、民俗乃至生态观念于一体的综合性理论,应当说博大精深。”4剥去风水理论被唯心者胡乱加的迷信外衣,它在当代科学和哲学发展相吻合的时代,体现了古代中国有机整体的自然观。在其玄妙理论的内涵中,风水调谐着一些当代人生活工作环境同自然的关系。而同时,又迷信地使人宽慰于生活与事业的未来。风水是认识世界自然的哲学方法,在当代实验基础上重新发掘,必然对科学的未来发展提供有益的启迪。被誉为“20世纪的伟大学者”、“百科全书式的人物”、著《中国科学技术史》28卷册等的英国近代生物化学家和科学技术史专家即科学史权威、汉学家李约瑟称,中国古代风水为准科学、中国古代景观建筑学,“包含着一种美学成分”。5美国城建规划权威凯文·林奇在代表著作《都市意象》中称:风水理论是一门“前途无量的学问”。6

  总而言之,客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客家风水文化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客家风水祖师杨筠松在赣州几十年里,足迹遍及赣州各地,留下了许多风水杰作,形成独特的风水理论,创立了很有影响的风水流派——专

  注释:1、2、3、4、5、6、转引自刘关照《客家风水漫谈》。《中国赣州网-赣南日

  报》2010、8、20。及百度百科:钱学森、亢亮、王其亨、于希贤、程建军、潘谷西、王

  青、李宝田、李约瑟和凯文·林奇等词条目。

  指龙、穴、砂、水之相配,寻觅山势来龙去脉,审察四向峰峦抱合趋势的江西形 势派即赣州派。曾文辿、刘江东、赖文俊、廖瑀等是杨筠松风水即客家风水文化

  的代表人物,也被统称为赣派四大风水祖师。其风水术是综合性、系统性很强的古代建筑规划设计理论。对客家摇篮赣州及赣闽粤客家大本营的开发建设发挥过历史作用,其中也历有宗教观念渗透和迷信掺杂,这是应摈除的。赣州派风水弟子已发展到第42代,不但在本地有名,而且在闽粤港澳台等地,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日本、越南等国家都有很大的影响。千年的中国风水文化凝聚着历代先贤的心血和智慧。

  赣州风水,以乘生气理论开创了中国风水由赣州始面向民间的里程碑,经过千多年以来的流传和发展,其理论益加完善。在历代风水前贤的努力下,赣派风水便成为众多风水流派中光彩夺目的奇葩。真如学界流传的一句话:世界风水在中国,中国风水在赣州!前程似锦!

  作者简介:周红兵,男,作家。赣州客联会会员。电子邮箱:h8204237@126.com。电话号码:0797-8204237(宅),13970100374(手机)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