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市风水会议论文摘要

发布时间:2014-06-10

  赣州市首届中华易学与堪舆学术研讨会

  主题演讲观点摘录

   

  赣州市首届中华易学与堪舆学术研讨会共分为“易学与堪舆文化”、“郭杨风水的理论与实践”、“风水与建筑”、“风水与地方社会”、“赣州风水文化”、“风水批判及其它”等六个专题,下面仅就各个专题主题演讲者的主要观点进行摘录,以飨读者。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 施炎平 教授:《周易》与中华风水学的重建

  目前社会上流行的“风水热”、“堪舆风”,背离了中华风水文化的精神价值。对此,学界需要冷静反思和分析考察。文章提出了“生态风水”概念,主张回归《易经》到《易传》发展的“经典周易”之渊源,认为生态环境是《周易》风水文化的立论所在,太极图辩正是中华风水学之基础,其循“顺天而应人”思路,据八卦次序方位配置,又结合四时五行思想而建构的生态环境体系,是奠定古典中国生态风水学的立论依据和精神内涵。我们应该继承其中合理的资源因素,引入科学的生态环境理论,做出新的解释,推动中华风水文化资源的现代应用。

  曲阜师范大学孔子研究所 刘彬 教授:论《葬书》对风水理论建构的意义

  风水学理论要建立起来,首先要解决三个前提或基本问题:某个地点比其它地方更有利于建造宅第或坟墓;一旦获得和占有了这个地点,生活在这个地点的人或埋葬在这个地点的祖先的子孙后代,都会受到这个地点的吉祥影响;吉祥地点只能按照风水的原则通过对这个地点的考察而获得。《葬书》解决了这三个前提问题,把风水理论的基本框架建立起来,确立了自身在风水学史上“经”的地位。从《葬书》的“注”来看,风水学的阴宅理论是属于儒家的。儒家的生死观念和慎终追远的思想,以及讲究立庙祭祖的礼仪,是阴宅风水学“反气入骨”理论的重要前提。只有站在儒家文化大视野下,才能更清楚地认识风水学。

  东华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经济研究中心 何小芊 博士:赣南客家风水文化区域分异研究

  赣南是形势派风水的发源地,赣南客家人崇信风水。赣南客家风水文化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综合杂糅体。赣南风水塔是明清时期客家风水文化盛行的产物。作为典型的客家风水物质文化景观,风水塔在赣南各个县市均有分布,并存在一定的空间差异和规律性,即分布广泛、中部多四周少、分布于聚落周围。依据风水塔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和规律性,赣南客家风水文化区可分为贡江、章江中下游风水文化核心区和南部以及边缘地区风水文化外围区,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状况和文化扩散是赣南客家风水文化区域分异的主导因素。

  韩国公州大学 金惠珍 博士:风水地理选择论源流考——以秦汉代《日书》为中心

  《日书》在秦汉时期享有重要地位,在人们生活当中起到了工具书的作用。《日书》是当时官吏一直携带的工具书和选择书,是当时官吏必须掌握的知识。当时人们在遇到战争、出入、修建房屋、葬礼、结婚、搬家等生活中遇到的重大事件时,《日书》是用来选择合适时日的占卜用书。《日书》中记载的选择论内容几乎包含了秦汉时期生活的全部,虽然这仅仅是对时日禁忌的初步认识,但已经具备了较为完整的形态。它与天文星宿、方位、天干地支、阴阳五行等密切相关,是左右人们活动的关键。时日禁忌选择论的主要背景和源流是秦汉代的《日书》。选择论是一种代表性的传统文化,它的形成以先人们对于天文星宿持续细致的研究结果为基础,直到现在也在我们的生活中展现着旺盛的活力。

  中山大学哲学系 杨维增 教授:易学和堪舆共建生态文明——兼论客家人的相关奉献

  中华易学,始于周易古经和周易大传,是一部研究天地人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智慧宝典。它拥有三条基本原理:①阴阳交变平衡原理;②五行生克制化原理;③天人合一和谐原理,倡导中国的生态文明。堪舆风水具有群体、个体和文化基因,不但遵循易学三条基本原理,而且还拥有生态智慧的三条互补定律:①藏风得水与通风采光互补;②形势与理气互补;③景观与生态互补。以风水宗师杨筠松(杨救贫)为代表的客家人在易学和堪舆共建生态文明进程中做出过不可磨灭的奉献。今后我们要以杨救贫为榜样,再接再厉,再创辉煌。

  赣南师范学院客家研究院院长罗勇教授:客家民间风水信仰与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唐末五代至两宋时期,在客家地区形成了一个重要的风水流派——江西形势派。至明代,以兴国三僚为代表的形势派风水术在整个客家地区兴盛起来,并影响全国。风水信仰深入人心,积淀为客家人的一种传统意识。客家人的风水信仰对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起了重要的作用。如客家人出于“山环水抱”的风水观念,往往将宅居建于山坡下或河流弯弯处,形成一个个聚族而居的村落,世世代代守护着身边的青山绿水;出于风水信仰,引活水环村,在房前开挖“风水塘”,对古村落的水口、后龙山、风水林、村边河流、排水系统进行营造和保护等等,为我们科学利用和保护水资源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值得认真研究和总结。

  赣州市客家联谊会堪舆文化研究委员会 赖东亮 主任:堪舆与风水学术科学解析

  堪舆、风水从理论上是相宅相墓同学术,在应用上是两大学术的实践体系。堪舆,着眼于山川形势和建筑外部自然环境的选择,它侧重于阳宅,而风水着眼于宗地理气和龙脉水口立向分金的应用,它侧重于阴宅,故阴阳两宅之区分。在古代,堪舆业盛行于全国各地,成了左右人们衣食住行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以阳宅为特长,是建筑学的本体,必须在大专院校授课。它的职能是从事古典建筑、园林建筑、城市规划、建筑装饰、地质考察、勘测、地矿勘察、水文勘测,地震减灾、水利工程、气象勘测、文物勘察等。风水业在古代仅为朝廷营建陵寝相地所用,它是国师撑灵的专职,百姓不可得用,民间无以交流互动,风水术的盛行时间比堪舆术晚两个朝代,它以晋代郭璞著《葬经》后才是盛行期。其服务范围是阴宅,它的职能是从事选址、定位、立向、陵寝园区、墓地、择日等。

  赣南师范学院客家研究中心主任 周建新 教授:客家风水文化的书写——以族谱为中心的分析


  客家族谱既是客家地区宗族姓氏历史文化的“宪章”,同时也是记录和保存客家文化的“百科全书”。客家族谱有一个共同的突出特点:即大量存在风水文化的记载和描写。客家族谱里有关风水方面的记载,大致包括三个部分的内容。一是关于阳宅屋场、阴宅坟墓(包括地点、名称、坐向等)的描述;二是关于宗族姓氏祖先学习风水知识、看风水的事迹;三是涉及一姓一族或重要或奇特的风水传说故事。透过客家族谱中关于风水文化记载的分析,不仅仅可以分析客家地区的风水民俗活动以,而且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客家传统社会文化。也就是说,风水是客家人的一种生存策略,举凡客家人的所有风水实践,诸如学风水、信风水、找风水、斗风水、偷风水、破风水,无一不清晰和生动反映出客家传统社会的结构与具体运作。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 高远:汉晋之际的丧葬风水批判思想

  汉晋之际是中国古代丧葬风水理论体系形成的关键时期。“葬先荫后”的观念形成了一些丧葬风水陋俗。两汉和魏晋的一些有识之士对其提出了不同程度的质疑和批判,其一,对人死后是否存在灵魂存疑,既而对“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念持否定态度。其二,讲究墓地风水刺激厚葬风俗盛行,激化农耕用地地与墓冢用地之间的矛盾。其三,丧葬风水术的应用,增加了葬礼的风水消费,加重了人民的经济负担,也为骗子提供了可乘之机。其四,丧葬风水理念中的吉凶感应导致久殡不葬,从孝道人道的角度出发,这是有害而无益的。汉晋之际的丧葬风水批判思想产生的原因可归结于中国古代医学思想的发展以及无神论思潮的影响。

  备注:所附图片皆由赣南师范学院客家研究院张自永提供。


赣州市首届中华易学与堪舆文化学术研讨会现场

客家联谊会会长赖联明致辞

赖东亮主任做主题演讲

罗勇教授做大会主题演讲

施炎平教授做主题演讲

中山大学哲学系杨维增教授作为嘉宾致辞并发表主题演讲

周建新教授做主题演讲

何小芊博士做主题演讲

大会主持人兼评论员韩振飞研究员

高远同学在大会上阐述自己的观点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