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茗
发布时间:2014-07-10
茶是客家人的日常饮料。古时农民常在山间田头少量种植,采制自食。赣南产茶历史久远,有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唐朝。唐代,赣南一些名山寺院附近就已广种茶树,且讲究制茶技艺,茶叶被列为贡品。
经宋朝元朝由安远九龙山向各县扩展,明朝清朝时,茶园已由高山扩展至缓坡丘陵,专业茶园、茶寮崛起。赣南客家的茶文化之结晶——久负盛名的赣南采茶戏,也由此孕育形成、发展并流布四方。赣县的储潭、汶溪,南康的焦溪、东门,大余的云山、丫山,崇义的龙沟、阳岭,上犹的罗家山,安远的濂江、凤山、新龙,兴国的紫背岗,宁都的濛山、翠微山,瑞金的铜钵山、观音崠,石城的通天岩、屏山等地都有成片的茶园。这些地方的茶叶,大都曾列为贡品。此后,有小布岩茶、梅岭毛尖、均福云雾、和雾毛尖、翠微金精茶、天花茶、五指峰银毫等名茶。
赣南茶叶品种繁多,用途广泛。常饮茶有醒脑提神,生津止渴,健胄消食之功效。
赣南客家把饮茶叫做吃茶。即把茶叶放入陶瓷壶内,用沸水冲,然后注于小杯中饮用,称为吃茶。旧时吃茶多有佐茶的茶点,如桃酥、薄荷糖等。抗战时期南昌移民带来了吃寡茶的习俗,即用茶盅泡茶,一人一杯;亦有用用大陶瓷壶泡茶,一人一碗,皆不用茶点佐茶,故称吃寡茶。无论是用壶泡还是用茶盅泡,赣南客家人都称之为泡茶。
凉茶,赣南民间除采摘较老茶叶,制成粗茶自食外,还采夏枯草、摘山间甜茶树的嫩枝叶,洗净晒干冲沸水饮用,称为凉茶。其色似红茶,味胜粗茶,有生津止渴、降火避瘴之功,俗称“菩萨茶”或“观音茶”。
为防病治病,增加药用功效,客家人用菊花、金银花、参叶、麦冬、芒须草等中草药冲沸水制成凉茶,其功效比“观音茶”更为有益,具有清肝火,散郁洁,消毒解热,防暑降温,平肝明目之功能,深得客家人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