擂茶
发布时间:2014-07-10
赣南客家人的热情好客,也是常以擂茶待客当作是传统的普遍的隆重的礼节,无论是婚寿喜庆,还是亲朋好友来访,皆请喝风味别具特色的擂茶。然而,客家擂茶制作却奇在独特。客家人的擂茶功夫,以妇女见长。其擂茶有一套称为“擂茶三宝”的工具:一是口径50厘米左右且内壁布满辐射状粗细沟纹而形成细牙的特制陶质之擂钵,有大有小,呈倒圆台状;二是用上等山楂、油茶即木梓、樟、楠、枫等可食杂木加工制成的约85厘米长的擂棍,上端刻环沟系绳悬挂,下端刨圆便于擂转;三是用竹篦制成的捞滤碎渣的“捞子”。一般制作擂茶,是将茶叶,适量芝麻,几片甘草等,置入擂钵。赣南客家的擂茶,基本原料是茶叶、米、黄豆、盐及橘皮,有时也加些草药置于特制的牙钵(为吃擂茶而特制的瓷器)中,擂成粉末,加上捣碎的熟花生、芝麻后,再加上一点盐和香菜。
制作擂茶时多以坐姿操作,左手抓住或用双腿夹住擂钵,右手或双手紧握擂棍沿钵内壁顺沟纹走向有规律旋磨,间或钵中间擂击,直至原料擂成泥状,即用捞子滤出渣,钵内留下的糊状食物或叫“茶泥”、或称“擂茶脚子”。再将茶泥放入茶盂,冲入沸水,适当搅拌,就是一罐集香、甜、苦、辣于一体的擂茶了。茶桌上荡溢出一片诱人的清香,品尝擂茶:一口试饮,口舌生津,满腔留香;二口深饮,神气仙入,通体舒畅,大有茶烟诗痕花香之雅趣。
相传擂茶起源于古代中原人将青草药擂烂冲服之“药饮”。自中原南徙的客家先民在长途流迁过程中,十分艰辛,容易上火且背井离乡不服水土,为防治“六淫”之病,常采集清热解毒的青草药制药饮。流迁到江南,能采集的药草甚多,茶就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味。由此发展成药食兼佳的“客家保健饮料”,即科学合理配料成的客家擂茶。
擂茶的茶叶其实不全是茶叶,可充当茶叶的品种很多,除采用老茶树叶外,更多的是采摘许多可食用的野生植物的嫩叶,如清明前的山梨叶、大青叶(不分季节)、中药称淮山的雪薯叶等等,不下10余种。经洗净、焖煮、发酵、晒干等工序而大量制备,常年取用。加用药草则随季节气候不同而有所变换。
制作客家擂茶是要科学合理的配料。这除了要用上述主要原料外,配料可随时令变换。春夏湿热,可采用嫩的艾叶、薄荷叶、天胡荽;秋日风燥,可选用金盏菊花或白菊花、金银花;冬令寒冷,可用桂皮、胡椒、肉桂子、川芎。还可按人们所需,配不同料,形成多种多样多功能的擂茶。如加茵陈、白芍、甘草,为“清热擂茶”;加鱼腥草、霍香、陈皮,为“防暑擂茶”。经医学验证,擂茶对常年生活在大山长谷瘴气较重的客家人,有一种独到的祛邪健身功效。有的于平日擂茶中添加一些农家皆自有的食物,如煮熟的豆米花生、粉条干果,炒熟的菇笋香料和肉类、芝麻米花等。君不见客家老翁老妪,精神健旺,少病少痛,这不能说不是得益于常饮客家擂茶。客家人又常用糯米做糍粑,或用大米做米馃(有些客家地区俗称粑粑)当点心。故有俗谚说:“喝擂茶,吃粑粑,壮体格,我哈哈。”以致说这奇特的擂茶是“药食兼佳,味中有味”的“客家保健饮料”。
相传,客家擂茶还有历史典故呢。那是三国时,刘备领兵驻扎江南,时正酷暑炎热天,将士们一个个不服水土,又吐又泻,军营皆成了病房。这可急煞了刘备,到处求医寻药乃不济事。有客家老婆婆闻知此事,大发善心,走家串户动员众客家乡亲动用“擂茶三宝”,制成大量擂茶,使刘备的将士们饮后病情大减。客家擂茶从此更是盛名远播,饮誉海内外。
赣南许多地区至今还保留着擂茶是客家人的特制饮料的传统。客家人每当劳作回来,一进家门,就先饮一碗擂茶,既清香可口,又解渴、清凉、消暑、充饥。平日礼节,用擂茶待客,既热情大方,又经济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