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蒸红薯干——海青天发明的专利

发布时间:2014-07-14


  兴国特产红薯干,选用山区无公害优质鲜红薯为原料,经传统工艺和现代技术相结合加工而成,使红薯保持了天然营养氨基酸,纤维素和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长期食用有利消食、健胃。
  红薯干分为薯干和倒蒸薯干两种,其中,兴国所产倒蒸红薯干最负盛名。
  倒蒸红薯干是兴国传统的名优土特产,兴国人民将它作为招待宾客、馈赠亲友的上等果品。因其晶莹爽口,柔韧鲜甜而名扬四方。成品色如琥珀,是营养、美容的绿色食品,即携即带即食食品。
  倒蒸红薯干的制作,是兴国客家人特有的“绝活”,凝结着历代客家先人智慧的结晶。其以优质鲜红的番薯为原料,经洗净、煮熟、去皮、切片、晒干、复蒸、复晒而成。因其煮熟晒干后,再加一道复蒸的工艺,遂得名为“倒蒸红薯干”。
  相传,倒蒸红薯干还是明朝著名清官、人称“海青天”海瑞发明的“专利”。

  


  这历史上鼎鼎大名的清官海瑞,因遭奸臣诬陷贬官担任兴国行政长官县令,此任时间虽然不长,但他革故鼎新,打击贪官污吏,摈除陋规,减轻赋税,修渠筑坝,“课民植松”,秉公持正,严惩恶少,勤政爱民,励精图治。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就把贫穷蛮荒、满目疮痍的兴国,治理得井井有条、民生改善,留下了许多名垂千秋的动人佳话。历代传世各种版本的《兴国县志》与《赣州府志》,都把海瑞称作“名宦”,并都作了专门记述。海瑞在兴国最为人称道的是其“兴国八议”。海瑞一上任就深入调查了解到:兴国地瘠民贫,更兼苛捐杂税名目繁多,压得兴国人民喘不过气来。为躲避年重一年的赋税徭役,兴国人大量外逃,以致民不聊生。为解决这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海瑞向上级提出了著名的“兴国八议”。海瑞在“兴国八议”中提出的最根本问题就是减轻农民负担,关注民生,发展生产。海瑞调查了全县“五十七里”(“里甲”为明代的社会基层组织,110户为里),发现真正有50户以上的里数不足一半,即按照在册户数全县约有57里,约合6270户,但实际户数只有34里,还不到3740户,全县的赋税连一半都收不上。海瑞认为,当务之急就是要进行土地、人口普查,摸清真实情况。为此,海瑞花了一年多时间,对全县土地进行清查、丈量、造册。在一年多的土地清查中,海瑞“身自履亩巡勘,寝食半在疆亩间”,他有半年多的时间,吃、住都在田间地头。而海瑞每次下乡,都是自带米粮,让随从为自己生火做饭,从来不占百姓一厘一毫。
  海瑞在兴国县令任上,就是如此勤政爱民。海瑞时常把煮熟的红薯切成片,晒干后充当自己下乡的干粮。天冷时,随从将红薯干寄放到老百姓家蒸热,反复几次以后,红薯干变得红润透明,香甜可口,且久吃不腻。兴国百姓学海瑞依法炮制,这种风味独特的食品即倒蒸红薯干就慢慢流传开来,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改进。据传,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对这种风味独特的美味食品赞不绝口,并要求地方长期将其作为宫庭贡品。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