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微金精茶——易堂九子种制名茶

发布时间:2014-07-14


  翠微金精茶上了《中国各省极品名茶大全》。翠微金精茶,是宁都县的传统名茶,巳有350多年的历史。其茶产于宁都翠微峰周围、金精洞内外。清顺治十年(1653年)前后,由“易堂九子”之一的林时益始栽。《宁都直隶州志》有载:“寓贤林时益、彭士望结庐于金精附近的冠石,环山麓栽茶,名曰岕茶。茶味尤美,四方重价争购之”;“林(时益)课子弟种茶为业,种、采、制、贮各独其法,世称‘林岕’。味醇消食,优于四方,远销江浙、粤和南洋。”

  明末清初,以著名的散文家魏禧为首的易堂学派的大本营在宁都翠微峰,山上经常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几百人,自1646年易堂九子登山至1695年魏礼辞世,翠微峰易堂屹立在中国文学史、教育史上达50年之久。魏禧为代表的易堂九子是中国清朝初期一个颇负盛名的文学集团和教育集团亦是反清的社团),蜚声海内外。易堂九子因明朝灭亡,退隐山林,砥砺气节,切磋学问,教育士子,堪称国家、民族、客家的精英。易堂九子创立的易堂学馆,居江西清初“三山学派”之首,培养的学生遍及大江南北。易堂九子留下的著作,总计有37种共上千卷之多。其教育与文学成就彪炳史册。

  


  易堂九子重要成员林时益(1618~1678年),字确斋,本是明宗室宁献王朱权后裔即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嫡系裔孙,时因明朝灭亡,为逃避清军的追杀而改名换姓且隐藏偏远山野。林时益属朱权封藩在南昌,后繁衍成的盱眙八支中,瑞昌王的第十世孙,原名朱议霶(音滂),字作霖。所谓盱眙八支,朱元璋后人修宗谱仍然按照其安徽凤阳的籍贯而冠以《盱眙朱氏八支宗谱》,盱眙原属安徽凤阳府(治所在今安徽凤阳县),后划归江苏省,现为江苏所属。林时益出生于南昌,与彭士望同乡。两人商量谋取安居之地,彭士望与魏禧一见面即结交为友,所以竭力推荐说金精山是五岭以北唯一的隐居耕读处。于是林时益携家室同易堂九子中影响较大者之彭士望结伴来到金精山,侨居十几年,与魏禧兄弟一起讲经习文。清康熙七年(1668年),朝廷下诏说,明宗室隐居山林的可归还原有土地房产,复归原姓即朱姓。那时林时益久住宁都,已不乐意返回南昌,于是买下翠微峰的冠石,建房租田,不是自己耕种的果实不食。冠石适宜种茶,林时益按自己的方法制茶,茶的香味如同阳羡茶,当时的人门叫林时益的茶为“林岕茶”。阳羡茶产于江苏宜兴,以汤清、芳香、味醇的特点而誉满全国。历史悠久,自古享有盛名,不仅深受皇亲国戚的偏爱,而且得到文人雅士的喜欢。“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宜兴阳羡紫笋茶历来与杭州龙井茶、苏州碧螺春齐名,被列为贡品。被人们视为阳羡茶的林岕茶又称金精岕茶。

  从康熙年间(1662~1722年)起,金精岕茶以其体态潇洒自然、香味清高纯正、色泽绿润名扬全国,成为江西贡品。

  


  民国初年,邑人曾逸尘与金精洞道人段某合作种制岩茶,时称金精岩茶、一品香,成为茶之精品。

  建国后,金精洞三清官道人延续种制岩茶。1972年和1977年,刘坑人民公社的迳背和背村生产大队,分别建立翠微峰茶场,扩大种植面积,出产翠微金精茶和翠微岩茶。

  翠微风景区(古称金精山区),群峰叠翠,山岚弥漫,日照短,雾期长,泉水涵量大,土壤腐植质多,终年阴凉,适宜茶叶生长,故茶质独特。所制岩茶具有条形卷曲显毫,色泽翠绿油润,香气清高持久,汤色黄绿明亮,滋味醇正爽口,叶底嫩绿完整等特点。

  翠微金精茶1985年被评为江西传统优质名茶。1988年由江西省商业厅评为江西名茶第二名,1991年再次被评为江西优质名茶。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