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米馃——客家媳妇不畏强暴首创

发布时间:2014-07-14


  包米馃在赣南各地皆有,尤是上犹客家饮食中颇具特色的茶点美食。其做法:把大米用冷水浸一昼夜,尔后磨成米浆。用勺均匀地舀米浆入竹篾编织成的圆形烫皮簸箕内,迅晃摇簸箕将米浆薄薄的淌满簸箕面,即放入锅里用旺火蒸熟,就成了烫皮。然后用篾子划十字分成4块,从簸箕内逐块撕下,每块加上炒熟的佐料、肉馅,包成长方形,涂上点香油或熟茶油,就成了香味可口,具有浓郁客家特色的包米馃了。

  过去上犹的客家女子,个个都会做包米馃,好不好吃拿什么做标准呢?就是看其做出来的包米馃味道是否好,来评价这个女子是否能干。手艺差的,磨出的浆粗,蒸出的烫皮皮厚,调料欠口味。手艺好的,磨出来的米浆细嫩,用竹片火蒸出的烫皮薄如纸且透明,包入馅料口味甚佳。

  包米馃的佐料因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春季以绿色青菜为主;夏秋两季以瓜类为主;冬季以包心菜、箩卜为主。香料可用韭菜、大葱、大蒜等,若加上炒熟的瘦肉馅则味道更好。

  说起包米馃的由来。那是750年前,南宋朝廷腐败无能,北方元军大举南下,烧杀抢掠,赣闽粤客家人忍无可忍,揭竿而起,客家民系在血与火的抗元斗争中成长壮大。宋末赣州军政长官知州文天祥组织赣闽粤客家义军抗元,振奋了华夏,无数客家人加入义军,前赴后继,奋勇救国。可惜失败了。南宋德祐二年(1276年)十二月,元朝最高政务长官丞相塔出率兵万余,进攻仅有数千人的小山城上犹县城,基层武官巡检李梓发与上犹行政长官县令李申巽等率领军民守城。这是一场英勇之极的抗元保卫战。元大军重重包围上犹县城,攻城不息,李梓发等坚守不懈,毫不动摇。围城72天里,元军攻城数以百次,未攻下。后来,塔出亲自率兵凶狠猛攻,李梓发在城上指挥弓弩铳炮齐发,打死其元亲兵1000余人,塔出也差点被击毙。元军无可奈何,说:“此城虽小,但人心团结。”元军不得不撤走。南宋景炎三年(1278年)三月,南宋已灭亡1月余,元朝最高政务副长官即副丞相参知政事贾居贞复率兵攻上犹县城。李梓发与县令李申巽等歃血明誓,决心死不降元。上犹县城许多军民喋血城头。元大军又打了15天才攻破上犹县城。上犹军民抗元首领李梓发毅然率众坚持巷战,寡不敌众,他即告别祖宗家庙,与子侄47人自焚身死。许多义士及义民亦争相自焚、自刎、自尽。县令李申巽与元兵搏斗致死。城破之际,上犹县城吏民为保持民族气节而慷慨赴难的很多。元军恼怒不已,城破后进行疯狂的屠城。据方志载,全城“死者1316家,年80以上及襁褓无遗者,”因藏匿及时且极为严密而幸存者仅68人。这就是客家抗元斗争史上极为惨烈的一幕。

  当时上犹县城有个参加抗元保卫战幸存的客家媳妇,劫后饥肠辘辘,四处寻找食物。在血腥与硝烟弥漫的断壁残垣的一角,她惊喜地发现有一盆水浸着的米,用力一擦,全成了浆。如此米浆,用常规办法煮饭熬粥已是不可能的。怎样弄熟来吃呢?那时上犹县城紧靠的背面山上,古木参天,枯干竹子遍地,随拣来作柴火。她想了一下,就寻到一个本来是用以晒米谷的簸箕,继舀米浆滩于簸箕面上即置入加水的锅,盖上锅盖,用干竹子烧起旺火蒸。米浆蒸熟成米皮后,包上一点腌菜萝卜之类的馅,尝一下感觉十分可口。这位客家媳妇即请幸存的人们来吃,都说味道很好,大家都说她心灵手巧。问她用什么东西盛米浆蒸的?当时她不直说,而用手比划着说:“圆(元)篾(灭)!”引起这些历经战火洗礼的众人一阵开心的笑。也皆附和着说:“元灭!元灭!”可是,隔墙有耳,这些话语竟被元军探子听到了。

  那个时候,元朝对汉民尤其南人统治十分厉害,十家人共用一把菜刀。谁冒犯了元朝统治者都会被杀头的。何况这小女子还竟敢当众说:“圆(元)篾(灭)”,不给点颜色她看看还得了?官府捉拿这个客家媳妇就当堂审问,客家巧媳妇拿出篾编圆簸箕侃侃解释“圆篾”之说,欲加之罪的官府也无可奈何,只好把她放了。客家媳妇不畏强暴的故事及上犹客家英勇抗元史诗广为流传,由此时而创制的客家美食——包米馃也广为流传开了。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