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豆与豆瓣酱

发布时间:2014-07-15


  客家制酱豆与豆瓣酱的主料是豆类,如黑豆、黄豆等。

  冬至到了,客家家家户户便开始做酱豆子(俗称酱豆)与豆瓣酱。这时,客家女人们便坐在晒谷坪上或门前或庭院里,端着盛满黑豆或黄豆的簸箕,一粒一粒地把豆拣干净,剔除泥沙、碎豆荚、虫蛀霉坏的豆子。收拾停当便把黑豆或黄豆放在桶里浸泡几个小时,捞起来,沥干,再倒入锅中,水烧到半开,用笊篱捞起,装入饭甑。舀出豆汤,清理锅底,加入些许清水,把饭甑放进锅里,盖好甑盖,加大火力蒸。不一会儿,香味从甑盖缝隙钻出来,充满烟熏火燎的厨房。

  将蒸熟的黑豆或黄豆摊开在透风的竹匾簸上凉至半干,再用金黄的保温稻草捂上10天半个月,直到豆子发酵霉,长了一层厚厚的白绒毛。就把发酵好的黑豆或黄豆筛去绒毛,收拾干净,拌入辣椒粉、萝卜丁、食盐,摊开在竹匾簸上晒干,一粒粒如黑珍珠或黄珍珠般的酱豆就成了。客家女人们用竹筒,从匾簸里舀出酱豆,装入细颈大肚的瓦菜瓮里。男子汉使劲抱起这大菜瓮,搬入储藏室。密封在瓦菜瓮里的酱豆,可以保存很长时间,需要吃的时候就挖上一小碗。

  农历正月至四月,是乡村蔬菜青黄不接时期,客家称为“断菜帮”。这时上年秋天种收的白菜、萝卜等已吃得差不多了,当春要种的茄子、辣椒、豆角等才育秧。客家就靠酱豆下饭,有了一坛酱豆,全家人断菜时的吃菜问题便基本有了保证。会过日子的客家女能用酱豆调剂出多种吃法,如喜欢吃辣的可拌上辣椒,佐着热乎、蓬松、洁白、喷香的米饭,或者就着缠绵的乳白的米汤,吃得香津津的,若能滴上一两滴香油,就是上乘的美味了。酱豆蒸鸡蛋更是不错的佳肴,一小碗酱豆里打上两个鸡蛋,搅匀了放入锅里蒸熟,蛋嫩味甘,辣香四溢,咸鲜扑鼻,让人垂涎欲滴,可算得上是饕餮大餐。到了农忙季节,客家女会到圩上割些猪肉剁碎与酸腌菜、辣椒丁和着酱豆,满满炒上一碗肉酱卤,往刚出锅的客家汤煮粉干上浇一勺,再放一撮黄瓜丝,微微的酱辣香味,让人顿觉口舌生津,大人小孩能哧溜哧溜喝两大海碗,吃得头上冒出汗来,痛快淋漓的不得了,那才真叫大快朵颐、齿颊生香。

  


  有道是“无山不客客住山”,客家多居住土地贫瘠的山区。过去,长期粮食不足,即使比较富裕的大户一天至少也要吃一餐粥,多数人家长年累月顿顿稀饭,而且水多米少,熬成的粥“吹去一层浪,喝来一条巷”,咸、辣、鲜、香的酱豆既适合送味道比较清淡的粥下咽,又能增加体内盐分。而且,山区气候潮湿,吃点辣味酱豆能使人心跳加快,毛孔张大,皮肤毛细血管扩张变粗,血液加速,汗腺张开,全身冒汗,身上的寒湿之气就被驱赶出体内,全身就会感觉到热乎乎的,也即,辣味酱豆具有温中下气、开胃消食、散寒除湿的作用。山区草木多,养成了客家人不惜柴木的习惯,且他们觉得食物烹得越到火候越香,黑豆或黄豆在杉木饭甑里用武火蒸几个小时,香味就从一粒粒黑豆或黄豆里制造出来了。

  亦有客家制作类似酱豆的豆瓣酱,是将清理干净的上等黑豆或黄豆与少许檽米拌在大锅里一起煮熟,用锅铲不断搅拌,以防止豆子沉底粘锅烧出焦味。豆子煮熟捞起,淋浴,置入竹筐里沥尽水分,并拌之酵母酱曲。再把豆瓣均匀地放置簸箕里,盖上干净的稻草,保持约30℃稳定的温度,使其酵化、霉变;豆瓣霉变到一定程度后,掀去稻草,将白毫丛生的豆瓣块移置事先准备的敞口陶钵中,加食盐、胡椒、八角、小茴香、生姜等佐料,用井水搅和均匀。然后是长时间置阳光晒豆瓣酱,期间不停地搅拌,不断地蒸发,晒熟成酱。这种酱色泽金黄,香辣醇柔;风味奇特,隽永别致。

  客家豆瓣酱属于万能牌,既可单独作风味菜,且无论荤菜、素菜即什么菜里面都可以添加一点。如辣椒粑里加酱。辣椒粑,所用的粉不是面粉,而是大米磨成的粉。辣椒剁碎,非屑,而是小块形。或加进鸡蛋,搅和均匀。先要将铁砂锅烧热,倒入适量菜籽油或茶油或花生油,待油中有害成分蒸发得差不多了,再倒入原料,用锅铲底将原料摊匀,此时才将酱涂抹;翻锅后,再涂抹,再翻锅……循环二三次即可。这种反复醮有豆瓣酱的辣椒粑,含在嘴里感觉柔软,有嚼头,能回味,无论是当菜还是作为正餐,都可以。祖祖辈辈生活山乡的客家人,能在贫瘠的土地上生产出各种农作物,能用简单的食材做出种种美味可口的食物,能把清贫的日子调理得色彩斑斓、芬芳四溢,酱豆或豆瓣酱里融进了客家儿女勤劳、智慧、对生活的热爱。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