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客家经济与客家商帮

发布时间:2014-06-09

  漫谈客家经济与客家商帮

  ——以赣州为例



  郑礼顺

  通俗地说,客家经济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客家人的经济;二是客家地区的经济。客家商帮就是客家人以地域为名义,以血缘、乡情、文化为纽带,以互帮互助为主旨,以会馆、公所为联络、商议形式,既“亲密”又松散,既规矩又自由的一种商人群体。客家经济与客家商帮是相辅相成的,客家经济为客家商帮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反过来客家商帮又促进了客家经济的发展。

  一、客家经济与客家商帮发展历程的简要回顾

  今天的中国是昨天中国的继续和发展。回顾客家经济和客家商帮的历程,目的是为了今天更好地发展。

  (一)客家经济主要表现形式

  客家人的发展史,可追溯到两晋至唐宋时期。客家先民原本是陕西、河南、河北人,多为贵族后裔,因战乱饥荒等原因,被迫南迁,历经五次大迁移,先后流落至江西赣州、广东梅州和福建龙岩等地。由于平坦地区早已有人居住,只好迁于山区或丘陵地带,故有“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之说。因当时的当地官员为这些移民登记户籍时,立为“客籍”,故称为“客户”、“客家”,客家人的称谓由此而来。赣州是客家人最大集聚、群居之地,整个地区客家人占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因此,客家经济是赣州经济发展的主体。由于赣州地处南岭、武夷山、诸广三大山脉交接地区,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客家住区大多都是层峦叠嶂的山区,窒塞的山区交通,丰富的自然资源,使得传统的客家经济以山地农业、矿冶业为基础,以手工业和商业为辅助。

  1、依山傍水,耕种山田,农林业大力发展。因客家基本住区的农田大多都是山田,耕山就成为了客家经济的支柱,一是耕种山田;二是利用山地种植经济作物,以及从事各种山林副业。在客家地区,按传统习惯,将农用土地分为“田”与“地”,“田”一般用来种植粮食,“地”也就是园地,一般用来种植蔬菜和某些经济作物。按照当时的官方规定,“山”分为“官山”和“民山”两大类,“民山”可以由所有者自主经营,“官山”大部分是租赁给农民经营。整个经济作物以苎、葛、蕉、麻,以及木材、竹、茶、油茶、蓝、漆、棕、烟草、药材等为主。

  2、资源禀赋,坑冶为主,矿冶业繁荣至今。因客家住地多在山区,矿产资源丰富,所以自古以来就是坑冶集中之地。据《宋史》记载,江西在宋初就有“坑冶凡金、银、铜、铁、铅、锡监、冶、场、务二百有一”,矿产的生产、管理和收税的机构就有两百余个,可见当时矿产资源的丰富及开采规模之大。又因当时供贡特别重视金、银、铜等矿产,致使赣州的矿业发展占据龙头地位。至今,赣州“世界钨都”、“稀土王国”的美誉远扬海内外。

  3、宗群集中,加工制造,手工业长足发展。因客家人以聚居为主,劳力集中,为手工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可能。明清时期,随着客家人的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因而,客在造纸、制茶、榨油、制糖、和纺织等方面具有一定的规模,石城、宁都的夏布,于都、南康的蔗糖,兴国的茶油、桐油等享誉盛名。

  4、小本经营,圩镇经营,商品经济渐成气候。由于明、清时期,当时的朝廷实行全面或部分海禁,只保留广州通商口岸,使赣江及赣州南部的大庾岭商道成为了南北贸易的重要干线,赣州客商从小商小贩、小本经营起步,以“圩镇”为交易集市,促使赣州客家商品经济迈上了发展快车道。赣州码头“商贾如云,货物如雨,万足践履,冬无寒土”,赣州在宋代跻身全国36座名城之列,梅关古道还有着“海上丝绸之路”的美称。

  (二)客家商帮

  伴随几百年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行业繁杂和数量不断增多,商贾队伍日渐壮大,竞争日益激烈。在封建社会特定的经济、社会背景下,商贾利用他们天然的地理、人文关系联系起来,互相支持,和衷共济,结成联盟,一时间,全国各地涌现出大量商帮。

  1、元代时期,客家商帮开始兴起

  据记载,江右商帮兴起于元顺帝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当时,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红巾起义,中原大地陷入了旷日持久的战乱之中。明太祖朱元璋建国之始,定都南京,第一个设立江西省,并以江西为基地,不断进兵两湖、两广、云贵,对全国进行统一,而军需给养却多依赖于江西供给,这为赣商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大好时机。赣商一方面广征粮草,满足征战需求,贸易越做越大,另一方面,又将本地的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销往中原大地和华南、西南各省,由此包括客家商帮在内的江右商帮开始兴起。

  2、明清时期,客家商帮达到鼎盛

  从明代到清代初期,随着国内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和海外贸易的逐渐扩张,中国爆发了一场“商业革命”,商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中江右商帮(赣商)和山西商帮(晋商)、陕西商帮(秦商)、宁波商帮(甬商)、洞庭商帮(苏商)、广东商帮(粤商)、福建商帮(闽商)、徽州商帮(徽商)、山东商帮(鲁商)、龙游商帮(浙商)一道,称为中国最著名的十大商帮。在明清300余年的中国商业史中,他们纵横驰骋,逐鹿于百业之间,足迹遍及大江南北,成为当时商界的中坚。客家商帮正是十大商帮 “前三甲”之一的江右商帮中的“佼佼者”,是客家民营经济的最强代表。

  3、晚清到民国时期,客家商帮日渐衰弱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随后又爆发了以洪秀全为首的客家人领导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相互勾结,把中国封建社会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这一历史的转变进程中,地处长江中下游内地的客家经济,因赋税、漕政、盐课、军饷和厘金为基本内容的封建主义剥削日益繁重,逐渐走下坡路。民国时期,受到抗日战争和土地革命战争的影响,加上客家商人自身缺乏原始积累、资本薄弱,同周边地区相比,赣州客家经济发展起步较晚,后劲不足,步履艰辛,显得缓慢和落后。随着客家民营经济的衰败,客家商帮也逐渐衰落。 

  正如在建国初期,毛泽东曾感慨:“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这既是旧中国贫困落后面貌的科学概括,又是当时客家经济发展状况的真实写照。

  二、新中国的成立为客家经济发展开启了新纪元

  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意味着中国从此结束了百年耻辱,走上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这也为赣州客家经济的发展提供安定祥和的发展环境。

  (一)“一五”计划时期重大项目成批建设,标志着赣州客家经济发展大幕正式开启

  1950年代后期,中国的工业布局,由于历史的沿袭,70%集中在沿海一带,而西南、西北以及客家人聚集的江西等内陆地区,则交通闭塞,现代工业很少。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中国领导人就已经注意到这种工业布局不利于国家经济安全,因而有计划地实施了工业资源逐步向内地推移的政策。中国政府把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和其他限额以上项目中的相当大的一部分,摆在了工业基础相对薄弱的内地,在华北、西南,特别是客家人聚集的江西、广东、福建等省建立了一批新的工业企业,其中分到赣州的有大吉山钨矿、华山钨矿、岿美山钨矿等,并且围绕钨矿等资源陆续新建了一批粗深加工企业,为赣州客家经济发展开启了大幕。

  (二)京九铁路、国道、高速公路等重大交通枢纽的贯通,加速了赣州客家经济发展的步伐

  改革开放以后,赣州相继建成了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交通基础设施项目,京九铁路与赣韶铁路、赣龙铁路构成“十”字形铁路骨架,“两纵两横”高速公路网和“三纵三横”干线公路网,黄金机场开辟航线17条,赣江水道的疏通,形成了以铁路、公路为主体,水陆空并举的立体型综合网络,改变了赣州昔日“穷山僻壤、交通闭塞”的困境,重新发挥出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交通枢纽作用,加速了赣州客家经济发展的步伐。

  (三)赣南苏区振兴发展《若干意见》出台,为赣州客家经济发展带来了重大政策红利

  改革开放的政策,给客家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春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为客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经济体制改革,为客家经济发展增添了动力。特别是,2012年6月,国务院从国家战略层面为赣州量身定做的《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以及国务院办公厅8个配套文件出台、38个部委43个具体实施意见或支持政策出台、139项西部大开发政策或标准执行到位、39个部委对口支援赣州18个县(市、区)和29个省厅(局)实施意见出台或战略合作协议签订,为客家经济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独一无二的政策红利。新增龙南、瑞金两个国家级经开区、赣州综合保税区;南康撤市设区;中国(赣州)稀土产学研合作创新基地、龙南发光材料及稀土应用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赣州开发区有色金属(稀土新材料)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全面启动;国家脐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离子型稀土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赣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国家印刷包装产业基地获批;赣州稀土集团作为国家支持的大型稀土企业集团已经国务院研究通过等,为赣州客家经济发展获取政策红利提供了保障平台。

 (四)客家精神继承与发扬,为赣州客家经济发展提供了原动力


  客家人在长期的迁徙过程和历史发展进程中,凝练出了内涵深刻的客家精神:崇先报本、爱国爱乡,崇文重教、耕读传家,艰苦奋斗、锐意进取,穷则思变、勇于革命。这种精神,在客家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涌现出了一批钨、稀土等领域的企业家,有的还荣登了胡润富豪榜。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赣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73.31亿元,增长10.5%。生产总值总量继续保持全省第二位,占全省的份额由上年的11.6%提高到11.7%。人均GDP 19768元,比上年增加1895元。按平均汇率计算,人均GDP首超3000美元,达3192美元,比上年增加351美元。2007年首超1000美元(1116美元),2010年跨越2000美元(2006美元),经过四年时间人均GDP再次跨越1000美元台阶。

 (五)赣州客家经济的特点

  纵观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赣州客家经济的运行,可以发现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一产:以脐橙为特色,传统农业气息还很明显。据了解,2013年,赣南脐橙总面积达183万亩,居世界第一位;年产量150.06万吨,居世界第三位;是全国最大的脐橙主产区。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16.2%,远高于现代化标准中5%以下的比例要求;农业产业集中在传统的种养殖业上,品种仍然集中在粮食、生猪、脐橙、油茶、花卉、苗木、烟叶等。
   2、二产:以矿业为主导,工业经济总量偏小。据统计,2013年,赣州矿业经济(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93.06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的50.2%。虽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1018家,居全省第2位,但其实现的增加值仅635.78亿元,占全省的份额仅为11%。

   3、三产:以现代服务业为发展方向,第三产业比重偏低。2013年,赣州第三产业增加值仅占GDP比重的38.1%,远低于全国(46.08%)、发达国家(74.3%)和发展中国国家(60.1%)的平均水平。

 (六)赣州客家经济仍然落后的原因分析

  虽在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重大政策带动下,赣州经济发展取得喜人成果,但与全国全省设区毗邻地市同期指标相比,生产总值不及郴州,规模以上工业和固定资产投资,明显低于三明、九江,出口总额不及九江、上饶和吉安,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仍处于较低水平。赣州客家经济仍处于落后状态,主要原因是:

    1、地处山区,交通仍然不发达,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虽然有一些资源禀赋,但受赣州地形多山多丘陵的影响,目前大部分山区交通闭塞,难以形成规模效应,资源优势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2、改革开放初期,国营经济与民营经济没有很好地结合。受国进民退、民进国退观念的影响,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形成了“两张皮”,没有很好地发挥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两个轮子”的作用,来共同推动赣州客家经济的繁荣发展。

  3、市场经济时期,过分依赖客家民营经济。虽然民营经济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其劣势也很明显:一是个体资本量小,难以形成大企业、大集团,与跨国公司抗衡;二是偏好于家族式的管理,难以引进现代职业经理人,建立现代化的企业制度;三是小富即安的思想意识浓厚,不敢走出山门,难以有大的作为。据我自己观察,客家民营企业主分为三类:一类是热心于扩大再生产,想通过创业做大做强,但此类人群比例还是很小。二类是维持简单,守摊子、过日子,做“守业者”的大有人在;三是干脆不创业,跳出创业圈,吃老本、享清福,也不在少数。

  4、拉动经济“三驾马车”驱动不足。经济学上常把投资、消费、出口比喻为拉动GDP增长的“三驾马车”,这是对经济增长原理最生动形象的表述。一是投资不足。如果按照“一年一变样、三年大变样、五年上台阶、八年大跨越”的目标来测算,未来8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要累计突破2.6万亿元,是1949~2013年65年累计固定资产投资总额6879.88亿元的3.78倍;每年至少要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250亿元,是2013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1330.9亿元的2.44倍。特别是工业发展的投资明显不足,2013年,赣州工业投资总量543.06亿元,居全省第7位,仅为居首位南昌的43.6%、列第2位九江的51.7%,只有吉安的80.2%,仅占全省工业投资总量的7.6%。二是消费不旺。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制约着消费支出。2013年,赣州城乡居民收入为20566元和6014元,分别比全国低6389元、2882元,差距与上年相比扩大528元、266元;分别比全省低1307元、2767元,差距与上年相比拉大152元、240元。三是对外依存程度低。2013年,赣州进出口总额仅为33.02亿美元,对外依存度仅为12.3%,远低于全国(44.6%)、全省(15.6%)、深圳(226%)等地的对外依存度。

  5、客家商会作用没有得到完全发挥。据民政部门数据,在马拉西亚、印度尼西亚,在台湾,在广东、福建、江西等地,国外客家华商会与国内客家商会共有近两百个。截止至2014年3月,仅在赣州成立的商会就达32家,数量之众也体现了客家经济的蓬勃发展,但商会的作用并没有完全体现,表现在:民间商会官办色彩浓厚,运作不规范;民间商会设立标准不统一,发展不平;民间商会管理监督不力,机制不健全;民间商会缺乏必要的职能,服务不得力。

  三、几点思考

   纵观赣州客家经济发展历程,我就进一步提升赣州客家经济的总体实力提几点参考意见。

  (一)要充分认识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角色

  在市场经济中,政府与企业和消费者一样,都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但是,由于政府职能的特殊性,那么政府在市场经济的角色,与企业和消费者是不一样的。

  1、政府是市场经济的守护者。通过制定政策、法规、制度,来保护市场经济主体的合法利益,起着守夜人的作用。

  2、政府是市场经济的调控者。通过财政、货币、收入分配等各种宏观经济手段,对市场经济运行进行直接或间接的调控,制定指导性的中、长期经济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引导市场经济有序运行。

  3、政府是市场经济的监管者。制定各类经济主体的管理制度,规范、约束市场经济中生产要素流动和市场经济主体行为,维护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

  4、政府是市场经济缺陷的弥补者。市场经济是一只“无形的手”,也会出现短期性、盲目性、自发性和滞后性,需要利用政府这只“有形的手”来弥补。

  (二)完整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最终实现生产要素商品化、经济关系市场化、产权关系独立化、生产经营自主化、经济行为规范化。

  1、市场经济是有规律的经济。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规律的,市场经济的发展也不例外。我们要尊重市场规律,做大做强自己。

  2、市场经济不是私有化的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有国有企业存在。作为赣州客家经济发展的民营企业家,不要埋怨还存在国有企业,有其竞争。

  3、市场经济不是万能的经济。从全球来看,市场经济还存在很多缺陷,如对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不能有效充分提供。市场经济主体重利不重义等,有些领域本身就不能通过市场经济来调节。要消除市场经济是灵丹妙药的思想,明确市场经济也有局限的。

  4、市场经济不是自由化的经济。市场经济本质就是法制经济,要求市场主体诚实守信、遵守合约。我们要抛弃那种市场经济是不受约束的经济的观点,主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和制度。

  (三)把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作为客家经济发展的载体和结合点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提出“加快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这是客家经济发展的重大契机。

  一要正确认识现在的国有企业。对国有企业不能戴着“老花眼镜”、“有色眼镜”、“近视眼镜”去看,而应用“望远镜”、“放大镜”去重新审视,科学认识国有企业在发展地方经济中的牵引作用,在观念上变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都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兄弟”。

  二要自明民营企业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人固有自知自明。我们民营企业有矿产资源、技术和当地的人文优势,但存在融资能力弱、自身资本小、人才短缺、市场狭小和管理不规范等方面的不足。

  三要坚持扬长避短、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跟国有企业合作,要抛弃算小账、不算大账,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的观念,主动让出自己的部分股权,以股权换资金、市场、人才、政策、理念和现代管理;要积极大胆“走出去”、“请进来”,注重优势叠加,寻找“双赢”的国企合作伙伴。

  (四)要坚持投资第一位的观念。

   投资产出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目前,从国家层面讲,要求由投资和出口拉动向消费、投资、出口协同拉动转变,由工业带动向一产、二产、三产协调拉动转变,以及由过度依靠资源消耗向依靠技术、管理、创新方面转变。但赣州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地方,在新的形势下,消费拉动受到收入不高的制约,出口受到本身产品结构的影响,难以拉动经济的发展。要促进赣州客家经济的发展,要始终坚持投资是第一位的观点,一方面,鼓励内资加大投入;另一方面,着力引进外商投资。特别要对工业经济进行投资“补课”,这样才能实现加快发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客家文化特质与客家文化精神研究【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

  2、饶伟新;清代山区农业经济的转型与困境:以赣南为例【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4年02期.

  3、陈争平;中国经济史探索【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12月.

  4、2013年赣州政府工作报告;赣州市人民政府网站;2014年3月.

  5、陈荣华等;江西经济史【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11月.

  6、谭元亨;客家文化史【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9年8月.

  7、董辅礽;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M】;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01年5月.

  8、王俞现;中国商帮600年【M】;中信出版社;2011年8月.

  9、中国十大商帮【M】;中华书局;2005年1月.

  10、谢重光;客家文化述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12月.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