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的历史沿革与赣南的方言

发布时间:2014-06-09

   赣南的历史沿革与赣南的方言



  
赣州市文广局 韩振飞

  赣南的地理概况

  赣州位于江西省南部,赣江的上游,章贡两江在赣州城下汇合成赣江,因江西省简称为赣,所以赣州俗称为赣南。

  赣南地处我国的东南丘陵地区,境内多山地和丘陵,自古以来,赣南的地貌被描述为“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 赣南的国土面积为3.946万平方公里,占江西省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一,人口920余万,占江西省人口的五分之一。

  赣南地处赣闽粤湘四省交界处,向有“控江湖之枢键,扼闽粤之咽喉”之称。赣南的东面,是赣闽分界的武夷山山脉南段;南面,是赣粤接界的南岭山脉东段的大庾岭和九连山;西面,是赣湘分界的罗霄山山脉南段,罗霄山脉中段是赫赫有名的井冈山,南段则是赣南的齐云山,齐云山是赣南的最高峰,海拔2061米;北面,是由东北向西南走向的赣中山脉,赣州山脉的中部主体是雩山山脉,东西两翼分别与武夷山脉和罗霄山脉相连。

  赣南是长江水系的赣江和珠江水系的东江的发源地。赣江有东西两源,东源贡江是赣江的正源,上游有多条支流,根据现代地理划分的标准,认定绵江是赣江的源头,绵江的发源地位于石城县南部的武夷西麓石寮岽。西源章江的源头位于大庾岭与罗霄山相交汇的崇义县聂都乡,章江的上源一带可翻阅大庾岭的梅关进入广东,章江流域在秦代就得到了开发,其历史之悠久,文化之昌盛,可称之为人文之源。

  赣南的西南部山区,还是珠江流域东江的源头,寻乌的寻乌水、安远镇的江河、定南的老城河,三者共同组成了东江的源区。不过,由于镇江河处于上述三条河的中间位置,据此,有人把它认作是东江的源头。

  客家人有“无山不客、无客不山”之说,赣南、闽西、粤东相毗邻的崇山峻岭,就是客家人生活的大本营。在客家大本营的赣南有赣江,在闽西有汀江,在粤东有梅江,故有学者称,客家文化是三江文化。

  赣南95%以上的常住人口都是客家人,除此之外,还生活着一小部分对赣南的历史和文化产生过影响少数民族。赣南的少数名族,第一要属畲族,畲族在赣南呈大分散,小聚居分布,每个县市区均有,总人口大约有5万多人,畲族聚居人口最多的是南康区的赤土畲族乡。第二是瑶族,集中分布在全南县北部的龙源坝及陂头一带的山区,人口仅不到一千人,瑶族和畲族被认为是同源不同流,赣南的瑶族是上世纪四十年代才从粤北迁徙而来的,自今还保留着本民族语言和服饰。第三是回族,在章贡区的老城区,还居住着数百人的回族,回族是在明代开始,以经商的身份迁入赣州城的,所以只集中分布在章贡区的老城区,时至今日,在临贡江的桥儿口,还建有赣南唯一的一座清真寺。

  赣南的历史沿革

  赣南的地方历史,可以这么说,除了先秦之外,从秦代开始,基本上是一部中原文化从影响、进入,到植根、荫郁全赣南,是客家文化从形成、发展、成熟,到浸润赣南大地的历史。寻觅赣南历史发展的轨迹,不乏有闪光的节点和拐点,这些节点和拐点包含着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这些节点和拐点,最为人们熟知和最为人们解读的,就是赣南行政区划的设置与撤并的历史沿革。

  在先秦时期,生活在赣南大地的原住民是百越民族,目前,在赣南十八个县市区,都发现了先秦时期百越人的生活聚落遗址。

  秦代,始皇帝扫平六合,天下归一。在统一中国的历史伟业中,秦始皇采取了“北击匈奴、南定百越”军事战略。为平定岭南地区的南越,遂派出五十万大军,分五路向南越的中心珠江三角洲进军。在这次军事行动中,秦军的其中一路约十万铠甲,从长江入鄱阳湖,再由鄱阳湖溯赣江而上,到达今天的赣州城下,转入章江,至大庾岭脚下弃舟登岸,翻越梅关,然后直下北江抵达珠江三角洲。秦始皇军队开辟的这条沟通长江和珠江流域的通道,就是著名的大庾岭道(或称梅关古驿道)。秦代,是中原汉人第一次来到了赣南,据有关史料分析,秦代,很可能就在赣南章江流域的池江盆地,设立了赣南第一个行政区划——南野县。

  秦祚短暂,汉承秦制。汉高祖五年,汉王朝在赣鄱流域设立豫章郡,郡治南昌。次年(前201年),大将灌英南进,遂于赣江上游的赣南设立了三个行政县,即位于章江流域的南野县,位于贡江流域的于都县,位于章贡两江合流附近的赣县。

  此后,随着赣南的人口增加,经济有所发展,加上三国鼎立、南北朝划江分治政治上的需求,赣南出现了自己的政治中心,而且县份的设立越来越多。

  三国时期,赣南出现了庐陵南部都尉,新设立了阳都县(今宁都)、揭阳县(今石城)。这种待遇浓厚军事色彩,兼具行政管理职能的区划,是赣南中心城市的雏形。

  西晋时期,太康三年(282)设立南康郡,南康郡的设立,标志着赣南正式有了自己的中心城市,有了自己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至今已有1700多年。最初,南康郡的治所位于于都县。

  东晋永和五年(349)南康郡的郡治搬迁到了赣县,即今天的赣州城,并延续至今,未曾变动。东晋末年,南康郡下辖有于都、赣县、平固、(今兴国)、南康、陂阳(揭阳改名)、宁都、南野共7个县。

  至南北朝末年的陈朝,赣南的县份已经发展到了9个,即南康、宁都、于都、平固、赣县、陂阳、南野、虔化、安远。

  隋代,中国的行政区划管理由秦代开创的郡县制改为州县制,即中央管州,州管县。州管县只是在特殊的需要的情况下改换了名称,但三级管理的模式没有改变。

  隋代开皇九年(589),南康郡改名为虔州,州因境内有虔化水而得名。隋代在数百年的分裂混战之后,重新得以统一,为减少冗官,务实节俭和便于管理,撤并了之前一些虚设的县份。赣南亦由南北朝陈朝的9个县,撤并成了4个县,即章贡合流处的赣县,章江流域的南康县,贡水流域的于都县和虔化县。这样,基本上又恢复到了汉代的县份设置情况,只是贡江流域幅员辽阔,确因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增加了一个虔化县。

  唐代以后,特别是在宋代以后,随着客家移民的迁入,赣南山区得到了逐渐的开发,经济渐趋繁荣,赣南的行政区划走向了稳步、健康、应时而设,逐渐增加的时期。

  唐代,赣南的县份发展到了7个,分别是赣县、虔化、南康、于都、信丰、大余、安远。

  宋代,赣南因大庾岭道的重要作用,赣南在大庾岭下设立了次中心城市——南安军,南安军设立于北宋淳化元年(992),辖境范围是由赣州析分出的整个章江流域,辖有大余、南康、上犹三县。

  唐宋以来,赣南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延绵不断,朝臣议论虔州之虔为虎头不吉利,在南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遂取章贡二水合流为赣之意,改虔州为赣州。赣州一名沿用至今,已有800多年。至南宋末年,赣州下辖赣县、虔化、兴国、信丰、于都、会昌、瑞金、石城、安远、龙南十个县。再加上南安军的三个县,在宋末,赣南的县份已经达到了13个。此后,赣南县份的设置进入了缓慢发展期,主要是在崇山峻岭地区,平定了啸聚山林,以粤东和粤北移民为主体的动乱之后,逐渐设置了一些县份以利于官府进行管控。

  明代,中国的行政区划实行府管县。明初,设立赣州府和南安府。至明末,赣州府管辖12个县,较宋代增加了两个县,这两个县是位于九连山区的定南县和长宁县(今寻乌,一部分位于武夷山区)。定南县设置于明隆庆三年(1569),长宁县设置于明万历四年(1576)。南安府管辖四个县,较宋代增加了一个县,就是位于齐云山区的崇义县,设置于明正德十四年(1519)。

  清代,赣南出现了第三个政治中心——宁都直隶州。宁都直隶州设置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宁都直隶州的设置也是因为闽广移民的迁入,造成社会动荡而设立。宁都直隶州管辖有赣州府分出的宁都、瑞金、石城3个县。赣州府在清代末年的光绪二十九年(1903),新增加了虔南县(今全南),全南县是龙南县分立的,是赣南设县最晚的县份,仅有111年的历史。清末,赣州府除去划分到宁都直隶州的3各县,一共下辖10个县。南安府在清代继续管辖章江流域的4个县。

  清代,江西省全境共有13府1直隶州,下辖80个县(含有类似于县的厅、州)。赣南全境有2府1州1直隶州,下辖17个县(厅州)。至清末,赣南县级的行政区划基本确定,延续至今。

  民国时期,由于时局动荡,行政区划常常变动,至1935年,江西省共设有八个行政区。赣南全境分属于第四和第八两个行政区。在中国两千多年的行政区划设置过程中,唯有县级的行政区划最为稳定。第四行政区下辖主要是河西片的赣县、南康、上犹、崇义、大余、信丰、虔南、龙南、定南、寻乌、安远11个县。第八行政区下辖河东片的宁都、广昌、石城、瑞金、会昌、于都、兴国7个县。俗称赣南十八县,其中首次将属于抚州地区的广昌县划入了赣南,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广昌才又划归抚州地区。

  赣州城于1949年8月14日解放,8月15日,人民政府将赣县的城区划出设立县级赣州市,赣县行政中心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逐渐搬迁到赣州城贡江上游的梅林镇。直至1998年,赣州地区撤地设市,成为现在的地级赣州市,下辖2区1市15县的,县级赣州市则改为章贡区。

  赣南的方言

  语言,是一种文化的外壳。说方言,是一个人成长的文化生态环境为他打上的烙印,这种文化印记,会伴随着你的一生。唐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一诗,对此作了细致入微的描述:“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我国方言的基本分区

  中国一共分7大方言区,分别是北方方言区(以北京话为代表)、吴方言区(吴语,具体包括江苏、浙江和上海)、粤方言区(广东、香港地区和澳门地区通用)、闽方言区(福建和台湾省及广东省东部沿海地区)、湘鄂方言区(湖南话和湖北话)、客家方言区、赣方言区(江西话)构成了以地域为区分的独立方言体系。其中北方方言区的分布面积最大,人口数量最多,北方方言又称为北方话、官话方言。

  在一个方言区内,还可以划分出有着一定程度语言差异的更小的次方言区。如官话方言就可划分出北京官话、东北官话、冀鲁官话、胶辽官话、中原官话、兰银官话、西南官话、江淮官话。闽方言则可以细分为闽东话、闽南话和莆仙话,三者虽同属于闽方言,但相互之间甚至无法用语言进行沟通,可见彼此差别之大。

  客家方言即客家话的语言特色

  赣南是客家人的聚居区,语言属于客家方言,客家人和赣江中下游及鄱阳流域的现住民,其历史与文化的发展是同源不同流,故客家方言和赣方言有诸多相同之处,有学者就主张统称为赣客方言。两者虽然是源头相同,但毕竟是分流的时空发展都有很大的差异,两者是异大于同。

  客家方言有哪些特色呢?

  客家话保留着更多唐宋时期的官话特色,是唐宋时期古汉语的活化石。应该说,每一种方言都源于同一母体,所以都会或多或少的保存古汉语的成分,但其他方言都不如客家方言保存的那么多和那么系统。

  客家话的很多词汇保持着古汉语的读音。唐宋诗词是有韵脚的,但如果用现代标准普通话来读唐诗则会出现不合韵的情况,如果用客家话进行诵读则就完全合韵了。如唐人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首诗的韵脚应该是a,第一句的最后一个字“斜”应该起韵,韵脚应该是a,但现代普通话却把斜这个字的韵母读成e,而客家话则依然按古汉语的读音将韵母读为a。这样,用客家话来读这首唐诗依旧是朗朗上口。这样的例句很多,可以在生活中去观察、揣摩、体会。

  客家话里保留有大量的古代汉语的词汇。汉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可以说是“吃”这个词,中国人见面的问候就是吃了没?但客家话里吃这个行为动词,则是沿用古汉语的“食”这个词。客家话把挑东西的行为动词称为“kai”,“kai”是古汉语的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死亡沉淀不再使用,但在《康熙字典》中还能查到,字形是左边一个“提手”旁,右边一个辛亥革命的“亥”字,词意就是表示挑东西。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客家话的很多词汇和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不同,有些看起来好像是倒装的形式。诸如把客人成为人客,把热闹称为闹热,把司机称为机司,把公鸡称为鸡公,以至于有着猪婆、猪嫲、水牛牯之类的称谓等等。

  客家方言还有一部分词汇只有读音,找不出相应的词汇对应,这是因为客家话的词汇中还保留有个别原住民(现称之为少数民族,赣南历史上的少数民族是百越族,有学者认为,现今的瑶族和畲族就是百越族的孑遗)的语言词汇,这种词汇主要表现在对动植物的称谓方面。如称蜘蛛为“la qia”,称蚯蚓为“han xian”,将鸟类统称为“diao zi”。

  客家方言除了和其他方言一样,成连片分布之外,还有其分布的特殊性。在客家移民所到之处,即使是位于其他方言的汪洋大海之中,也会顽强的呈岛状分布传承。这是因为客家人无论迁徙到那里,都会恪守着“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宁卖祖公坑,不卖祖公声”的祖训所使然。

  赣南方言的划分之我见

  笔者根据田野的考察和调查,赣南的方言一共有三类:一是占赣南人口90%以上,分布面积最广,地域上和闽西、粤东连片的客家话方言区;二是以赣州中心城区和信丰县城区为中心,大约现今共有70万人口的两个西南官话方言岛;三是在赣县的茅店和江口一带零星分布有三处闽南话方言岛,总人口约在5千人以下。

  (1)、客家话语言区

  赣南主要是客家话语言区,每一个县市区多说客家话,或者说每一个县市区都有人说客家话。综观全国各地的客家话,基本上能够相互通话,但各地的客家话又不尽相同。赣南客家话就和闽西、粤东、粤北客家话的不同是人人都能察觉到的,就赣南本身而言,各县之间的客家话也略有不同。笔者在此仅凭直觉对赣南客家话趋同差异,作一个简单划分解读,谬误之处,敬请指正。

  赣康片

  赣康片包括赣县、章贡区的郊区、南康区、上犹县、崇义县、大余县、信丰县5县2区。上述区域的客家话较为趋于一致,原因是上述区域是以赣州盆地为核心,盆地占地有1400平方公里,人口密集,数量众多,经济繁荣、交通发达,加上上述区域基本上属于章江流域,尽管信丰县地处贡江流域的桃江水系,但桃江与章江的分水岭是一个低矮缓漫的山口,两地之间的交往频繁,所以语言较为趋同一致。

  于兴片

  于兴片是以于都和兴国两县为主,上述两县的客家话都具有翘舌音。

  会安片

  会昌和安远两县的山水相连,古代处在同一条交通线上,即贡江——廉江一线,造成语言较为接近的原因,恐怕就是古人说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吧。在安远县的客家话里面,后鼻音的词似乎特别的彰显。

  宁石片

  宁都和石城两县,不仅山水相依,而且在清代乾隆年间同属于宁都直隶州,政治中心的语言是下辖区域内方言的精髓和标志,好像是具有普遍意义。

  瑞金片

  瑞金市的方言也是客家话,但瑞金的客家方言较为特殊,就连赣南大部分人都听不懂。按理说,瑞金是归属于宁都直隶州,其语言应该接近于宁都,但瑞金和宁都之间相隔一座大山,两县分属于不同的贡江支流,互不交通,因而瑞金方言不与宁都方言不相近也情有可原。在水路交通上,瑞金是贡江的源头,按理说其语言应该和下游的会昌或于都接近,其实也不然。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瑞金话独树一帜呢?自唐代以来,瑞金就是通往福建的交通要道,和福建的经济文化交往十分密切,特别是在清代,烟叶的开始由福建沿海引进,这吸引了为数众多的闽南人前来种植,直到今天,在绵江河畔的河背街,还保存着赣南为数不多,规模宏大的天后宫,就是瑞金客居的闽南人众多的力证。闽南话的特色,就是语调较客家话要多,而瑞金客家话正是较赣南其他的客家话语调更为丰富,说话显得抑扬顿挫,极富韵律,这样一来,才导致瑞金客家话与赣南其他地方客家话的极大不同。

  三南片

  三南是指龙南、全南、定南三县,三县同处于九连山区,文化自成一体,声气相通,语言相近。

  寻乌片

  寻乌县地域的90%以上属于东江流域,大山割断了寻乌与赣南的文化交往。历史上,寻乌与梅州的经济文化交往最为密切,寻乌的各种文化事象与梅州相一致,语言也不例外。虽说寻乌客家话与梅州客家话的差别还是存在的,但赣南其他地方的客家人与寻乌客家人进行语言交流,直觉会暗示你,寻乌人说的是梅州客家话。

  (2)、西南官话方言岛

  西南官话在赣南的出现,有着较为复杂的历史原因和特殊的历史背景,但是和王阳明有一定的关系。西南官话在赣南存在有两个方言岛。

  A、赣州西南官话方言岛

  赣州西南官话方言岛形成于明代正德年间,传说原因是王阳明驻节赣州时,强行推行官话所致。

  赣州的西南官话,与广西桂柳片的西南官话最为接近。赣州官话方言岛的等语线,历史上是以城墙分界的,方言岛的外廓十分明显,城墙内的市民全部说官话,一旦出了城墙,郊外的农民则就说赣康片的客家话了,这种城乡文化的对立,造成了赣州城做为赣南的中心城市,对下辖的区域,一直没有文化上的认同感和向心力。以至于今天赣州要打客家牌,要在赣州举办各种客家的联谊活动,就有人提出疑问,“赣州城的人是不是客家人?”是客家人为什么不说客家话?

  赣州官话方言岛以城墙为等语线时,面积只有3平方公里,人口不足5万。现今随着城市的拓展,面积也已扩展到了约50平方公里,人口将近50万。但现实是,随着农民洗脚进城,客家话逐渐的成为赣州城区与西南官话不相伯仲的语言优势,加上现代普通话的推广与普及,赣州城的西南官话正在走向衰亡。

  B、信丰西南官话方言岛

  信丰西南官话方言岛的形成,与赣州西南官话的出现有直接的关系,王阳明在平定九连山区农民起义后,向朝廷递交奏折,大意是说:九连山区距赣州城路途遥远,而且沿途都是长山大谷,一旦九连山区发生动乱,无法及时消除,遂酿成逆天大祸。建议在通往龙南一带的中途,派出军队长年驻守,以保九连山区安然无恙。朝廷采纳王阳明的建议,遂在信丰县设立千户所,长年驻军1200人。明代的信丰县城,人口不过三千,1200人说官话的官兵常驻于此,迅速改变了信丰县城的公共语言,从此,信丰县城开始说官话了。

  由于信丰县城和赣州城的地理环境不同,没有三江环绕形成的天然交通阻隔,官话便向周边的乡村蔓延传播,于是就形成了一个今人所见到的,半径大约5公里,等语线不甚规则的近似于椭圆形的方言岛。

  信丰西南官话较之于赣州西南官话,保留着更多的客家话词汇和语调,所以在历史上,赣州人调侃信丰人说的官话,是夹烧官话。

  2014年3月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