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文化特质和客家精神

发布时间:2014-06-09

  客家文化特质和客家精神



  主讲人:邹春生(赣南师范学院客家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

  一、客家文化特质

  (一)文化特质的涵义

  文化特质是指一种文化中最显著的、最能够使这种文化与其他文化相区别的本质性特征。文化特质并非是所有文化特征的简单相加,而是对这种文化中所有具有本质性和决定性作用的特征的高度概括。

  (二)客家文化的特质

  1、客家文化具有多元性的特征

  客家文化既含有中原汉族文化,又含有南方畲瑶、古越族等土著文化,是融多种族群文化于一体的文化综合体。

  客家文化包含大量南方土著的因子。例如,在赣闽粤边区,至今还保留着“烧土肥田”的积肥方式。又如,在客家地区常见的“走马楼”民居建筑,也“与古代南方百越人,以及今天西南地区一些兄弟民族的“干栏式”住房相似。再如,赣闽粤边区的客家初婚女子一般是在晚上嫁至夫家拜堂成亲,而按照中原风俗,只有寡妇出嫁,才在晚上进行。梅州地区的客家人以前还盛行“买水浴尸”的葬俗。学者认为这些民俗现象是吸收了古越、畲瑶之俗的结果。

  同时,无论在客家文化的物质、制度和精神层面中,也能发现很多汉文化的文化因子。如客家人无论在社会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等方面,都与中原主流文化保持着高度的一致。(例略)

  2、客家文化具有移民文化的特征

  客家文化具有移民文化的特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客家族群是移民运动的产物;二是客家人保留浓厚的移民心态。

  (1)客家族群是移民运动的产物。罗香林先生曾以丰富的史料,论述了客家民系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五次大迁徙运动。这些迁徙活动之于客家民系是非常重要的,没有这些移民运动就不会产生“客家”,而客家文化的产生与变迁也是与移民运动密切相关的。

  (2)客家人具有比较浓厚的移民心态。

  ①具有浓厚的寻根情结。世界上多数民族都有寻根情结,自己的姓氏源自何时何地,本原始祖和得姓始祖究竟是谁,自己的家族经历了怎样的繁衍变迁,等等。但是客家人的寻根归宗意识更甚于世界其他民族民系。这一文化特质突出地表现在客家人尤其重视谱牒修纂,理清世系渊源、支房脉络以及家族迁徙发展的历程。如今,大量海外客家人回乡寻根谒祖的热潮,也正是这一文化特质在现实客家行为中的很好体现。客家人寻根思源的情怀,这突出地表现在其堂号、楹联和“门匾”上。(例略)

  ②过度敏感的心理特征。对许多移民来说,独自一个人背井离乡,踏上一片陌生的土地,孤独感和无依无靠感如影随形,会感觉到自己在陌生的环境里是多么的微小。因此,处处小心,时时在意,从而显得卑微。卑微,常常是由于过度谦卑所致,这也是第一代移民最容易产生的一种心态。过度谦卑的直接后果是,表现不够自尊,本该属于自己的权利也不去争取,逆来顺受。但人的心理极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长期的压抑和逆来顺受,承受到极点,卑微便转为敏感。过度敏感的一个最明显的表征,就是对于各种不公正的社会现象,过分地以种族歧视进行泛泛解读,极容易因一些小事而爆发。客家人具有非常敏感的心态。这从近代史上的三次文化抗争事件以及“舍利取义”的诸多行为中可以看出来。(例略)

  3、客家文化具有亚文化的特征

  人类学认为,“亚文化是一个社会或族群的次一级群体的文化,既有所属的母文化特点、行为模式和价值观念等,而又有其本身独具的特色,与母文化有所不同。”社会学对“亚文化”的概念还有一种定义,“当一个社会的某一群体形成一种既包括主文化的某些特征,又包括一些其他群体所不具备的文化要素的生活方式时,这种群体文化被称为亚文化。”亚文化是在亚文化族群的特殊土壤中衍生和发展起来的,并不等同于主流文化在亚文化族群里的简单嫁接。

   我们之所以说客家文化具有亚文化的特征,是因为客家文虽然融合中原汉族文化、南方古越族和畲、瑶等少数民族文化,但在客家文化这个文化载体中,各种文化并不是主次不分,互不统属,而是以汉族儒家文化为主,儒家文化在客家文化中占据了绝对地位,成为这个文化体系的主体和核心。因此,我们主张客家文化是汉族文化的亚文化。(例略)

  二、客家精神

  (一)客家精神的概念

  客家精神是什么?客家精神是指客家族群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共同的特别突出的性格素质、思维方式和心理状态。它是客家人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是客家人在长期的迁徙过程中和历史发展进程中凝练出来的客家文化的深刻内涵。它的形成与客家人的迁徙过程及迁入地的社会、自然环境、生存方式的作用密不可分。客家精神,一方面是对中原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一方面又吸取了入居地的文化因素;它寓于中华民族精神之中,与中华民族精神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因而,客家人在具备中华民族精神的同时,又彰显出自己鲜明的精神个性。(例略)

 (二)客家精神的表现

  1、崇先报本、爱国爱乡精神。这种精神的形成,是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的。客家先民的主体部分是原黄河流域和江淮流域的汉人,由于战乱和灾荒,背井离乡,辗转迁徙到赣闽粤结合部的大山中,与当地土著古越族的后裔山都木客和先期迁入的畲、瑶等少数民族发生混化交融,渐渐形成一种有特殊方言、特殊风俗、特殊社会心理和特殊生存方式的群体。随后,由于客家人口的不断膨胀,又向沿海地区和内陆一些省份外迁,乃至漂洋过海遍布于全世界。崇先,是指客家人无论迁徙到何地,都难舍故土情结,念念不忘自己的祖先来自中原,崇拜自己的祖先创造的源远流长、厚德载物的优秀传统文化,也为此深感自豪和骄傲。无论迁徙到何地,都继承和发扬祖先给他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报本,是指在面对其他族群及恶劣自然环境的挑战中,他们把对祖先的崇拜转化为强大的内动力,从而战胜困难、光大祖业、兴旺人丁,以此作为炫耀祖德、报效祖先的最好“礼物”。这种崇先报本意识的升华就是客家人的爱国爱家乡的精神。(例略)

  2、崇文重教、耕读传家传统。可以说,崇文重教、耕读传家传统在客家人中表现得特别突出。究其原因:一是沿袭了中原的传统。中原儒家思想讲究重农抑商、崇德尚学。因此,在客家摇篮赣南涌现出了许多书院,如宋代的道源书院、濂溪书院等等。二是客家人所处赣闽粤边区均属山区地域,自然环境恶劣,交通闭塞,山多田少,商业又不发达,生计艰难。因此,客家人除了依靠有限的土地维持生计外,剩下的只有靠读书仕进,向外谋求更大的发展。于是,崇文重教、耕读传家精神在客家人中代代相传,成为客家人的传家宝。(例略)

  3、艰苦奋斗、锐意进取精神。客家人由于战乱、灾荒而不断迁徙,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精神就是在长期迁徙过程中历练出来的。客家先民的入居地大都是比较贫困的山区,定居山野,相对短缺的资源,相对落后的交通,加上当地族群的排斥,要想落地生根,安家立业,繁衍生息,就必须艰苦奋斗,以坚韧不拔的顽强毅力去建设自己的新家园,开拓一片新天地。同时,客家人在艰苦开拓过程中又历练出一种锐意进取的精神,他们不安于现状,不安于贫穷,无时不在谋求新的发展空间。这种进取精神特别体现在那些漂洋过海的客家人身上,他们离开故土,离开家园,面对的是一无所有,只有拼搏,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正是凭借这种精神,他们在侨居国和侨居地不仅扎下了根,而且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例略)

  4、穷则思变、勇于革命精神。俗话说:“无山不住客,无客不住山”。客家人与山结下了不解之缘。山是客家人的命脉所在,山也给客家人带来了封闭和贫穷。穷则思变,客家人身上所特有的艰苦奋斗的品性,又激发了客家人勇于开创新天地以改变自己命运的斗志和热情。其次,客家人义不帝秦、敢于反抗外族统治的传统也使客家人容易接受革命思想。于是,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客家人演出了一幕幕悲壮的革命活剧。(例略)

  5、和衷共济、海纳百川精神。客家人和衷共济的精神体现在小的方面就是集体观念比较强,这同样是有历史背景的。在客家先民迁徙过程中,没有和衷共济精神,是无法历经千山万水、千难万苦的;到了入居地后,没有和衷共济精神,不依靠群体力量,是难以在中国古代宗族、族群斗争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环境中生存的。于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客家人培育了一种整体观念,并且这种整体观念又升华为国家观念。尤其是那些身处海外的客家人,他们都比较关心政治,关心国家的命运,他们的经济实力虽然不是很强,但他们的爱国热情却非常高,在民间组织中的号召力特别强;只要他们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和条件,他们就会以各种方式报效祖国。

  海纳百川的精神则体现了客家人包容性强以及博大的胸怀。一方面表现在精神文化方面,客家人在继承先人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在与其他少数民族长期交融中,又不断吸收对方的先进思想、文化来丰富自己,从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客家文化。(例略)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