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蕴育

发布时间:2014-06-24


  赣南即赣州客家摇篮是博大深厚的民族文化蕴育。作为汉族一支民系的客家,

  


  如前所说,其孕育、形成及发展壮大过程中,在融合大量的原土著族即畲族等少数民族族群的同时,也吸收和融合大量的原土著族即畲族等少数民族的文化。

  一个族群的文化之首是语言即方言。客家人区别于他人的外在的最大特征是其使用的客家方言,内在的最大特征是其高度的民系集团的自觉性以及其传统文化、社会特点等,而所有这些皆有其起源,形成发展的历程。方言是民系的主要标志之一,语言学界一致认为,客家方言至迟在宋代已经形成。此证:客家形成于宋代以前。随着客家民系的发育成熟,客家文化意识也同步凸现。

  崇文重教是客家文化意识的主要特征,其起主导作用的核心精神是儒家的“人文精神”。客家先民历代受着儒家思想文化的教育熏陶,看重仕宦和经商等行业以谋求出路,这都是要有文化知识的。重教兴学在客家山区里渐成风气。耕读并举成为宋代以来客家人的基本生活模式。这尤其表现在当时客家学校的兴盛,宋代赣南已创建南安府学、赣州府学,和9所县学,还建有石城琴江书院、南安道源书院和赣州濂溪书院。理学始祖周敦颐先后讲学于南安道源书院和虔州玉虚观,其学生程颢和程颐,后都成了理学的重要代表人物。由此赣南成为理学发祥地。苏东坡亦曾称誉“南安之学甲江西。”在科举考试方面,宋代前中进士赣南3人,汀州1人。宋代中进士赣南234人,汀州168人。而梅州宋代中进士10名。这也说明客家孕育、形成壮大先赣南、继闽西,再粤东的进程标志。早在唐宋时,客家地区还涌现出一批影响全国的著名人物,多为赣南的:如南朝有著名学者邓德明,唐代有书法家、宰相钟绍京,进士出身的著名诗人綦毋潜,治虔德政卓著的卢光稠;宋代有“石城二陈”(名臣陈恕、陈执中父子),“虔州四曾” (名学者曾准及其子著名爱国诗人曾几兄弟),学者型名宦李潜,学博行高宋代名士阳孝本,《宋史》誉为“天下高其名” 的教育家李朴,文学家兼政治家的赣南第一个状元郑獬,还有状元谢元龙、池梦鲤,及随文天祥抗元的陈继周等大批

  


  功臣、志士。赣南在元代以后出了不少文臣武将、各种名家(此略),并不断作出卓越或重要贡献。誉称有红色故都、共和国摇篮、将军县、世界钨都、稀土王国、中国山歌之乡、中国围屋之乡、中国根艺之乡、中国脐橙之乡、中国板鸭之乡、中国甜柚之乡、中国蜜桔之乡、中国白莲之乡、中国蜜梨之乡、中国竹子之乡等。由此可鉴,这种承传自古代文化思想,主导于客家文化意识的“人文精神”,并没有由于时空的变迁有所削弱,而且正由于客家人在千百年来所经历的民族苦难和流移转徙的艰辛磨难,更加强化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客家对民族压迫和对强权主义的强烈逆反心理,以及对战胜困难、寻求生存所必不可少的精神支柱,诸如齐家、睦邻、义友的群体观念和自信自强、开拓进取的奋斗精神。(右图:周敦颐)

  客家有独特的传统文化——客家俗文学、亚文化。俗文学包括山歌、儿歌、小调、彩词、酒令、说唱、音乐、舞蹈、灯彩、戏曲、礼仪程式、传说、故事、笑话、祝词、谜语、谚语、歇后语、对联、书法、绘画、柬贴、契约、祭文、碑文等。亚文化包括菜肴、糕点、民间小吃、酿酒、刺绣、印染、裁剪缝纫、首饰、竹木工艺、陶瓷、油漆彩绘、纸扎剪贴、编织、设计建造、雕刻、装饰、花木培植、装点布置等。如山歌、儿歌、婚丧喜庆礼仪程式、岁时习俗、九狮拜象、高跷、竹篙火麓、烧瓦塔、上刀山过火海、宁都道情、祭文、碑文、酿酒、客家擂茶等都基本保持了原始的韵味。如今兴国山歌已传遍全国。客家山歌已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之一。流布四方、驰名中外的采茶戏,就是源于赣南的安远九龙茶灯。又,客家有形文化的代表与象征——赣南围屋,以体量巨大、防卫功能完备,集家、堡、祠为一体著名于世。它是汉代中原“坞堡”的活化石。学界韩振飞考证,与之齐名的闽西土楼、粤东围龙屋皆源于赣南围屋。学界钟东林认为:这种特殊建筑、特殊环境下的聚族而居、耕战结合,集体互助的生活方式,培养了客家人为争夺生存空间、共同抵御天灾人祸的强烈的群体意识及由此产生的以祖居地域特别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寻根意识、认同心理。

  还有, 客家堪舆文化亦是源之赣南。堪舆文化是唐代末期南迁客家先民,将其从中原宫廷带到赣南,形成赣派堪舆术,为其镀上了浓郁的客家文化色彩。赣南客家堪舆文化在全国独树一帜,成为一个影响全国的流派。至今海内外堪舆界仍非常尊崇“赣州先生”,每年都有众多堪舆爱好者来赣州祭祖朝圣。

  

  综上所述,历史证明:赣南客家摇篮地位毋容置疑。然而,如罗勇教授析证:“南宋末年,蒙古人南侵,迫使客家人更大规模地往粤东和粤东北迁徙,由此引起

  


  客家文化中心的南移。至明代,梅州已成为客家人的第二块根据地,此地人文渊薮,超过赣南闽西。而赣南、闽西却相对地走了下坡路。明末清初,闽粤客家人由于内部人口膨胀需要寻求新的生存空间及受满州人南下之影响,又以梅州和闽西南为策源地,四出向外播迁。此时,因为广东和福建的大部分均已为广府系和闽南系(又称福佬系。——笔者注)汉人所占据,他们无法插足,只好避居沿海地区甚至渡海至台湾地区、及南洋各国,还有一部分被挤向西南地区。而当闽粤客家在四面受阻,陷入困境之时,赣南,这块曾经是客家人第一故乡的地方,由于战乱等多方面的原因,此时正处于地广人稀的状态。于是,具有强烈寻根意识的客家人又扶老携幼,大批回迁入赣,并在赣南这块故土上迅速地繁衍发展,以致最终奠定了赣南居民的现代格局。”这就是说,赣南、闽西、粤东,在地理上和人文上浑然一体,都是客家人的基本住地,人称“客家大本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们分别为客家民系的孕育、形成及发展壮大做出了各自的贡献。如今,近4万平方公里、930多万人的赣州不仅是客家摇篮,客家大本营之一,也是全球客家集中聚居人口最多最大的行政区域。

  2004年11月18日至20日,在江西赣州隆重举行了世界客属第十九届恳亲大会(以下简称第十九届世客会)。“客家亲•摇篮情”是第十九届世客会的主题,它生动地描绘出崇尚团结、热爱和平的客家人牵手相聚的欢悦与亲切,强烈地展露出纯朴善良、文明开放的东道主喜迎乡亲回家,让世界了解赣州、让赣州走向世界的姿态与情怀。出席第十九届世客会共有2000多位海内外嘉宾,其分别来自印尼、日本、美国、澳大利亚、巴西、南非、以及中国的香港、澳门、台湾等34个国家和地区,还有中国内地的15个省(市、区)共300多个客属社团、侨团。

  (作者:周红兵)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