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在何处

发布时间:2014-06-24


  20世纪80年代以来,海外客家人再次掀起回大陆寻根谒祖的热潮,客家人根在何处?那浩如烟海、汗牛充栋的史志和谱牒向人们明确揭示,客家人的根在中华大地,中原是客家先祖的祖地,而赣闽粤则是客家人形成、聚集的大本营、向外发展的中转地。赣南是客家先民最早的聚居地、集散地,是客家的摇篮、发祥地,也是客家最大的聚居地,而宁化石壁即有客家第二祖地之称,梅州则誉为客家之乡。赣闽粤三角地成为客家人的大本营,有着千余年的渊缘和复杂的历史原因。

  中原大地,历来是兵家逐鹿之地,尤以东晋的五胡乱华,唐末战乱及五代纷争,宋末的金元相继入侵最烈。中原板荡,战火连绵,灾疫并发,饿殍遍野,民不聊生,迫使大批大批的世居汉民背井离乡,举族南徙,以避凶锋,这就是史载有名的数次“衣冠南渡”。其中,每次九死一生千里流迁的汉民,皆有不少溯赣江和抚河、盱河而上或沿武夷山脉向南进入赣南,又闽西,再粤北、粤东的,即定居并垦殖于这山林茂密却人烟稀落的赣闽粤三角地。经过千百年繁衍生息,客家民系遂在这特定的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中形成和不断发展。明清之季,客家人口膨胀需要向外发展,朝廷也招抚奖掖,使不少客家人举族迁往湖广川黔等地。太平天国失败,客家人又大批渡海,迁居香港、澳门及海外南洋群岛等地。20世纪30至40年代,又有大批客家人去香港、澳门、台湾以及东南亚等地,其中赣南去台人员就有4万余人。这三次客家大迁移都是以赣闽粤为起程点的,这也是港澳台同胞与海外侨胞中客家人居多的原因。

  因此,研究客家民俗文化的历史变迁和现状,就可使人们了解客家芸芸众生的根源所在,了解客家衣冠南渡的血火历史,了解客家筚路蓝缕的精神风貌,及其社

  


  会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广泛开展客家联谊,以期增强海内外客属的亲和力,有助于全球客家人弘扬千年祖风拓展创业,为社会发展、历史进步,谱写出更加灿烂辉煌的篇章。

  总的说来:(1)客家人是汉民族(中原民族)独特稳定的民系之一。在古代历史上,中原民族南迁后曾与百越族或其他少数民族相融合,历经千年,但其形神气质还是中原民族而无变异,有独特的稳定性。(2)客家话是客家人的独特语言。闽粤赣三省相连的客家人,语言基本上相同或相通(只是有个别县的语言受其他语系的影响,但也还保留客家话的基础,只是语调上有所差异)。如长汀城与宁化治平人的语言相同,长汀城客家话与广东梅州、江西赣南的客家话可以相通。离别家乡五六十年归来的华侨,完全不会忘记而且能很自然流利地讲家乡客家话。客家话与与河南中州(郑州一带)音韵有不少相通的地方。美国耶鲁大学韩廷敦教授说:“客家话源出北方,他们的方言……像中州河南的话。”中州话为河南郑州的土话,与客家话非常相似。(3)客家人有特殊的客家文化和习俗。从明清遗留下来的围屋、土楼、围龙屋,结构厚实,高峻雄伟。九厅十八井,标志着客家人的建筑艺术,其结构独特,是客家人客居他乡聚族而居:群体式的“客家大屋”的见证。这些独特的建筑引起了世界建筑学界的关注与赞赏。

  


  《晋书•王导传》云:“俄而洛京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南迁的结果,形成了洞庭湖、鄱阳湖、太湖三个支派的汉族民系。鄱阳湖支派即有为现在客家民系的先民。他们是原来居住在山西和河南等地的汉人,逃到安徽、湖北、江苏至江西,再沿鄱阳湖迁赣南和闽西各地。(王增能:《客家的源流及其分布区域》)开创客家学大师罗香林在《客家民系的形成》中记述,据《嘉应州志》载:“今之土著多来自元末明初,以耳目所接之人,询其所来自,大抵多由汀州之宁化,其间亦有由赣州来者。其语言声音皆以汀赣为近……。”

  客家是中华民族中的汉族南迁移民形成的一支民系,即赣闽粤系。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即大本营为赣南、闽西、粤东这三省相连的地区。这里有众多连片纯客家县,是客家人上千年历史的开拓地。赣南即赣州是客家摇篮、发祥地,汀州宁化石壁村是宋元以前客家南迁的中转站,梅州市、兴宁、大埔等地是明末清初客家人的中转站。继而向海外发展。香港、澳门、台湾同胞,及海外南洋群岛各商埠的侨胞(其中一部分是客家人及其后裔)所保存的谱牒,以及有关海外客家源流的研究资

  料,都说明他们的祖先是中原汉族南迁入赣闽粤留居,一部分经汀州宁化石壁,后经长汀、上杭、永定入广东汕头出海,或由闽西、闽南经厦门出海,或经广州迁徙香港、澳门、台湾及南洋各地的。

  客家历史上经过几次大迁徙,辗转南来,源远流长。客家儿女分布世界五大洲,足迹遍天下。他们天涯飘泊,客居异邦,而爱国爱乡的传统世代相传。客家人是当代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影响最为深远的汉族优秀民系之一。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