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金传统竹编技艺传承人杨荣仿简介
发布时间:2014-08-22
杨荣仿,男,1947年9月生,工艺美术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瑞金传统竹编技艺”主要传承人。
杨荣仿是象湖镇河背街人,1962年跟父亲学雕刻。在自己的第一件作品诞生时,他在自己日记中写道“创造美的东西是种艺术享受”,从此结缘民间工艺美术事业。
1965年,杨荣仿被市工艺美术厂破例收为正式工,从事竹编工艺品的创作和设计。当年他作为厂里的杰出代表与其他四五位同伴前往上饶和浙江等地考察学习。此时,市工艺美术厂被国家外经贸部确定为出口手工艺品定点生产基地,企业声誉和效益大增。
杨荣仿暗下决心:争做全国优秀的工艺师,技不惊人誓不休。1976年,他从邻居女孩头插着鲜花的样子突发奇想,创作了“鲜花少女”荣获国家轻工业局颁发的优秀手工艺品奖。伺候,杨荣仿有19件作品获国家优秀产品奖。1996年,还被国家轻工业局授予“为我国工艺美术事业做出了贡献的特殊人才”荣誉称号,实现了他艺不惊人誓不休的追求。
1997年,一场企业改制风暴刮倒了工艺美术品厂,100多位与杨荣仿朝夕相处的同伴纷纷金盆洗手,转岗谋生。杨荣仿没有动摇,仍然在家里的小木屋继续着竹编手工艺品创作和设计。
此时的杨荣仿与市场与生活贴得更亲近,他将灵巧的双手和敏锐的目光投注于日常生活的人、事、景、物、花鸟虫鱼、民间传说、民俗风情、神话故事、红色历史和指定内容设计……杨荣仿的艺术思维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艺术创作重放光华。、
作为红都儿女,他格外珍爱红都的光荣历史,他创作的“木雕红井”荣获赣州市首届客家艺术节工艺品一等奖;作为一名艺术家,他创作的激情丝毫不减,他从兴国客家女孩的服饰产生灵感,创作的“客家少女”系列小草人,受到各旅游景点的格外垂青。在他的手上,迄今已创作和设计手工艺品400多种,数十万件,足可以堆成一座小山。
历经市场经济的浪淘,杨荣仿痛心的看到,许多民间工艺美术师正孤独落寞地黯然失色,许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日渐销声匿迹,从事传统竹编技艺的人也越来越少,自己年龄越来越大,体力、精力也越来越差,他不愿意看到传统竹编技艺这项自古传承的技艺在自己手中绝迹,于是,他现在主要从事竹编工艺品的设计工作,将竹编的制作全部交给自己培养的工人,让他们不仅能养家糊口,更能在工作中熟练掌握竹编技艺,自然成为传统竹编技艺的传承人;此外,他更是带了好些徒弟,毫无保留的传授传统竹编技艺的设计和制作技能,我们相信,只要市场还有竹编工艺品的需求,传统竹编工艺就能永远的自然传承下去。(撰稿:林海)
杨荣仿是象湖镇河背街人,1962年跟父亲学雕刻。在自己的第一件作品诞生时,他在自己日记中写道“创造美的东西是种艺术享受”,从此结缘民间工艺美术事业。
1965年,杨荣仿被市工艺美术厂破例收为正式工,从事竹编工艺品的创作和设计。当年他作为厂里的杰出代表与其他四五位同伴前往上饶和浙江等地考察学习。此时,市工艺美术厂被国家外经贸部确定为出口手工艺品定点生产基地,企业声誉和效益大增。
杨荣仿暗下决心:争做全国优秀的工艺师,技不惊人誓不休。1976年,他从邻居女孩头插着鲜花的样子突发奇想,创作了“鲜花少女”荣获国家轻工业局颁发的优秀手工艺品奖。伺候,杨荣仿有19件作品获国家优秀产品奖。1996年,还被国家轻工业局授予“为我国工艺美术事业做出了贡献的特殊人才”荣誉称号,实现了他艺不惊人誓不休的追求。
1997年,一场企业改制风暴刮倒了工艺美术品厂,100多位与杨荣仿朝夕相处的同伴纷纷金盆洗手,转岗谋生。杨荣仿没有动摇,仍然在家里的小木屋继续着竹编手工艺品创作和设计。
此时的杨荣仿与市场与生活贴得更亲近,他将灵巧的双手和敏锐的目光投注于日常生活的人、事、景、物、花鸟虫鱼、民间传说、民俗风情、神话故事、红色历史和指定内容设计……杨荣仿的艺术思维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艺术创作重放光华。、
作为红都儿女,他格外珍爱红都的光荣历史,他创作的“木雕红井”荣获赣州市首届客家艺术节工艺品一等奖;作为一名艺术家,他创作的激情丝毫不减,他从兴国客家女孩的服饰产生灵感,创作的“客家少女”系列小草人,受到各旅游景点的格外垂青。在他的手上,迄今已创作和设计手工艺品400多种,数十万件,足可以堆成一座小山。
历经市场经济的浪淘,杨荣仿痛心的看到,许多民间工艺美术师正孤独落寞地黯然失色,许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日渐销声匿迹,从事传统竹编技艺的人也越来越少,自己年龄越来越大,体力、精力也越来越差,他不愿意看到传统竹编技艺这项自古传承的技艺在自己手中绝迹,于是,他现在主要从事竹编工艺品的设计工作,将竹编的制作全部交给自己培养的工人,让他们不仅能养家糊口,更能在工作中熟练掌握竹编技艺,自然成为传统竹编技艺的传承人;此外,他更是带了好些徒弟,毫无保留的传授传统竹编技艺的设计和制作技能,我们相信,只要市场还有竹编工艺品的需求,传统竹编工艺就能永远的自然传承下去。(撰稿: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