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星空
首页 > 人物星空

王石水

发布时间:2014-07-31

  客家地区对中华文化思想发展壮大的作用与影响

  王石水


  是历史的巧合,还是历史必然,在中华民族的漫长发展历史上,几乎每一次大的思想文化体系的壮大与发展都与客家地区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追溯百回千转的中华民族文化思想发展的艰难历程,惊奇地发现中华文化思想体系从高深的殿堂走向普通民间发挥实际作用,实现大众化的历史活剧,都在客家地区上演,其中最显著的例子,当推印度佛教禅宗文化中国化、中国易经堪舆文化民间化、中国儒家理学文化民间化、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推广化、中国三民主主义民间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等等,都是把客家地区作为其试验地与发展壮大之处,这不是历史的巧合,而是客家地区特有的新鲜事物接受能力而产生的历史必然,我们认为,唐代的马祖道一、杨筠松、明代的王阳明、中国近代的洪秀全、孙中山、毛泽东等人创造的中华文化思想体系能够在短时间内从高深的理论殿堂走向普通民间而发挥实际作用,实现大众化,与客家地区的良好人文环境土壤,客家人的优良品质氛围分不开的。

  一、历史片段回顾

  中国历史文化思想在客家地区的平民化之一:马祖道一的印度佛教禅宗文化在赣南客家地区开始走向中国化,成为中国佛教文化兴盛的重要转折点

  唐代天宝年间,被称为中国佛教八祖的马祖道一从福建来到赣南客家建设了“宝华寺”进行传道。

  此时的中国佛教,按照印传佛教几千年的佛门旧规,僧人严格按印度原始佛教小乘五阴、三毒、六根、六尘、十八界,大乘六度、十地为身心修行,僧人是不允许种田、耕地的,只能托钵化缘,挨家挨户化缘为生。中国人对这个不能自食其力,通过要饭式办法不大习惯、也不大舒服,特别是好手好脚的人去要饭,是看不起的,所以这时候佛教在中国已经到了发展的瓶颈,佛教正在走下坡路。

  马祖道一来到赣南客家地区后,在六祖慧能提出的“不立文字,见心成佛”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即心即佛,非心非佛”“人人可佛”的修行理念,并一改过去佛门几千年的“托钵乞食”、不事农禅的规矩,建立聚众授徒,建立集体劳作、共同参修的制度,让僧众们一边禅修,一边劳作,自给自足,集体劳作、共同参修,从而从源头上解决了禅僧流动不居的生活习性,从物质上保证了禅僧生活上的自给自足,奠定了中国禅宗的发展基业,一时间云游僧人、农家子弟、失意文人闻名而来,宝华禅寺门庭若市,声名远扬。

  此后,马祖道一又在江西及周边地区建起四十八个禅院,使佛教重新开始兴盛起来。因此马祖道一被称为“中国乃至世界禅宗史上最伟大的改革”和“中国真正的禅宗”。

  中国历史文化思想在客家地区的平民化之二:杨筠松的易经堪舆文化在赣南客家地区开始从宫廷走向民间,成为中国堪舆文化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公元882年,唐朝国师杨筠松,因为逃避战乱而南迁来到赣南,在赣南、闽西、粤北等地行走风水,从事地理活动,将原来专门用于宫廷的堪舆文化用于为众多中原迁徙而来的客家先民建新居选址规划。同时,在兴国梅窖,搭三个寮棚,广授门徒,传播与民间易经堪舆文化。

  易经堪舆风水学发源于上古,在秦汉、魏、晋、隋、唐历代,一直只为皇家宫廷和诸侯达官专享,并且其理论深奥,演算繁杂。但杨筠松一改过去传统旧规,不仅开门受徒,服务大众,而且在风水活动中,不完全拘泥方位本身,采用山形、水势等法,依砂水、龙脉之不同,因形选择,因地制宜,与山灵水秀融为一体,慢慢演变成影响巨大的形法理论,被后世称其为“形势派”、“江西派”。风水的形法理论长期影响着风水行业,因此杨筠松也被称为风水祖师,认为杨筠松是千年易经堪舆学说民间化、大众化的重要改革和伟大实践者。

  中国历史文化思想在客家地区的平民化之三:王阳明的儒家理学思想文化在赣南客家地区民间化,成为中国理学文化运用的最佳典范

  明正德年间,右佥都御史王阳明受命于赣南,巡抚赣南、汀州、漳州等客家地区。他在镇压完当时、粤、湘、赣边境四省交界处风起云涌声势浩大的赣南农民起义后,便在赣南创办阳明书院、濂溪书院,兴办20多所书院、社学,刻印儒学经典,亲自授徒讲学,宣讲他的“致良知”学说,宣扬和推广 “良知良能”理学主张,唤醒人类“良知”,挖掘人类“良能”,

  儒家理学思想发端形成于北宋周敦颐、及其弟子二程、张载及南宋的朱熹、邵康节,但这些理学思想家一直将其思想只停留在少数儒生自我清修和诗词书画。王阳明不仅继承了前人儒家理学文化思想研究成果,把中国理学文化真正运用到了教育人、转化人思想的实践上,广授门徒,而且订立赣南乡规民约,从制度上确保理学治人,因此王阳明在赣南客家地区开办理学教育之举也使他成为中国理学文化思想承前启后之人,成为中国甚至东亚近代化的思想先导。今天,王阳明在日本、韩国、台湾等东亚国家和地区影响极其深远。

  后世称王阳明为中国历史文化思想上的第二个孔子。

  中国历史文化思想在客家地区的平民化之四:洪秀全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中广西客家地区的发展,成为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上的航标灯

  公元843年洪秀全在赴广州府试失败以后,开始潜心研究一本宣讲基督教教义的小册子《劝世良言》。研究的结果是:西方人所崇信的上帝爷火华,就是中国古代典籍中的上帝,当初几千年大家都是行敬拜上帝这条大路的,不过西洋人行这条大路到底,中国行这条大路到秦汉以下就差入鬼路了[32]。于是熟读儒家典籍的洪秀全成了拜上帝教的热心布道者,几年中他写下了一系列宣传敬拜上帝的作品。并且在几年之后,他回到家乡广西金田客家地区,广泛宣传基督教,创立拜上帝会,在广西金田客家地区点燃了太平天国革命烈火,由于得到了广大客家人的积极响应,很快燃遍大半个中国,几乎颠覆了满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

  之前,基督教早已传入我国广州、上海、北京等地区,但只是作为一种宗教信仰在上层知识分子中传播。但洪秀全洪秀全搬来了西方的基督教,将其理论教义在客家人和客家地区传播,却领导了太平天国革命是揭开近代史上的反帝反封建的序幕,梦想建立的“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的理想共产主义,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进步的重要一步。受基督教义影响的客家人在这场革命中起着马前卒的作用。

  中国历史文化思想在客家地区的平民化之五:孙中山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广东客家地区的开展,成为推翻了中国封建社会划时代的伟大历史事件

  资本主义思想在清末由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人的传播而进入中国,但在其运用在戊戌变法和百日维新中失败。认真研读西方国家有关政治、经济、法律、军事、外交、农业、畜牧、矿业、机械工业等方面知识和欧洲社会革命之运动的孙中山提出了民生民族、民权三方面内容的三民主义。

  1911年,孙中山在广东客家地区领导的一场推翻了清朝君主政体,建立共和政体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对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产生了深远影响,开启了民主共和新纪元,成为中国近代历史上划时代的伟大历史事件。

  孙中山在海外发动革命和国内组织几次武装起义,以及讨袁护法、东征、北伐中,追随孙中山的主要骨干力量是客家人。

  在武昌起义前,革命党人在南方各地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主要集中在客家人的地区或以客家人为主。在1911年广州起义壮烈牺牲的72烈士中,就有林修明、陈文褒、饶辅廷、周增、张学龄等24名客家籍人士。可以说,客家人对辛亥革命的组织领导、武装斗争、宣传发动、筹措经费等各个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当时在日本东京成立的中国同盟会会员中,在同盟会的领导核心成员,客家籍留日学生占46%。所以有关专家学者会比较形象地说,如果没有中国的客家人,中国近代历史上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可能要推迟几十年。正是有了客家人的参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才得以成功。

  中国历史文化思想在客家地区的平民化之六: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在井冈山、赣南客家地区的深化,成为中国革命的新纪元

  1927年9月,毛泽东带着秋收起义失败的队伍来到客家地区井冈山、赣南,他充分发动农民群众,依靠农民群众,创建了工农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胜利,建立了面积广阔的中央革命根据地,成立了第一个全国性红色政权,进行了治国安邦的伟大预演。毛泽东同志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学说应用于中国农村,在客家地区探索出中国革命不断走向胜利的道路。马克思主义思想在客家地区与农民的结合,成为了中国革命的一盏航标灯。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自19世纪末由梁启超、朱执信、孙中山等知识分子介绍传入中国,20世纪初期得到传播。经过五四运动,由于李大钊、陈独秀的较系统、较完整的介绍,逐渐形成强大的社会思潮。1920年初,李大钊、陈独秀开始酝酿筹建中国共产党。上海率先成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接着上海、北京、武汉、济南、长沙、广州等地相继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使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开始有组织地进行。同时,毛泽东、周恩来、杨匏安、李达、蔡和森、恽代英、邓中夏等在湖南长沙、天津等地在知识分子、工人中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基础。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将其视为理论与方法统一的世界观,致力于因时因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在1927年8月以后,中国共产党人效仿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在工人、与军队中宣传马克思主义,举行南昌起义、广州起义,进行城市无论暴动,但均遭失败。

  而毛泽东、朱德等人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客家地区广泛开展社会调查,从1928年开始,为解决大革命失败后如何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问题,先后发表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初步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的思想;1930年针对教条主义发表《反对本本主义》,从思想方法和认识路线上对中国革命道路进行初步探索,形成了独立自主、实事求是和群众路线思想雏形;坚持一切从中国国情和革命实际出发,大胆地进行理论创新,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第一次历史性的飞跃,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与成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二、思考与结论:

  为什么这么多在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历史文化思想平民化都与中国客家地区有在千丝万缕的关系,或是领袖人物都有客家历史文化背景,是历史上偶然的巧合,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我们从以上几个历史片段事象来分析,这其中究竟说明了什么?这里是否隐伏着某些更为深层的值得我们深思的东西?

  第一、说明了客家人具有开阔包容乐善好施的优秀品质。客家人来源于中原地区,因为逃避战争而迁徙来赣南,在他乡为客。因此形成了善于互助慷慨大方的胸怀,因此当马祖来到赣南想要建立农禅合一的寺庙时,赣南客家先民不仅无偿提供了建寺庙的用地,而且慷慨支持了农田山林,帮助马祖能够实现愿望,完成了中国佛教史上一次伟大的历史性革命。

  第二、说明了客家人具有崇尚自然追求科学的优秀品质。原来生活中中原地区的客家先民,在文化思想传统上,有着特殊接受新鲜事物与先进思想文化的遗传基因,所以每当新的文化思想与之发生碰撞的时候,便会发生激烈的火花。杨筠松来到赣南隐居,用风水堪舆术帮助百姓建新居,规划建设赣州城。他的理论不仅能为客家先民们所接受,而且许多客家子弟纷纷拜他为师。可以说,正是这方客家土地为中国传统风水堪舆术走向民间,并形成新的学术理论体系提供了契机和土壤。

  第三、说明客家人具有耕读传家的良好传统。客家人所处赣闽粤边际均属山区地域,交通闭塞,山多田少,商业不发达,生计艰难。因此,客家人除了依靠有限的土地维持生计外,剩下的只有靠读书仕进,向外谋求更大的发展。因此,客家人沿袭了中原崇德尚学的传统。崇文重教、耕读传家精神在客家人中代代相传,成为客家人的传家宝。因而,当王阳明提倡心学,客家人勇于接受并能够积极参与实践。

  第四、说明客家人具有穷则思变、勇于革命的精神。俗话说:“无山不住客,无客不住山。”客家人与山结下了不解之缘。山是客家人的命脉所在,山也给客家人带来了封闭和贫穷。穷则思变,客家人身上所特有的艰苦奋斗的品性,又激发了勇于开创新天地以改变自己命运的斗志和热情。其次,客家人义不帝秦、敢于反抗外族统治的传统使客家人容易接受革命思想。于是,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客家人演出了一幕幕悲壮的革命活剧。如洪秀全发动了反清的“太平天国运动”,掀起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革命高潮;孙中山领导了震惊中外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维系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朱德、叶剑英、叶挺等一大批革命者,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功勋卓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作出了杰出贡献。无怪乎日本人山口县造在《客家与中国革命》一书中称赞说:“没有客家,便没有中国革命,换言之,客家的精神,是中国革命的精神。”

  

最新更新